媒体文章发布 写作积累与媒体发表
人们总是认为作家需要推出好的作品,记者需要推出好的新闻,但是,他们并非从开始写作的时候就能写出好的作品,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有一个在媒体发表之后被媒体培养过程。
写作不是上几堂写作课就能学会的,需要不断读书,不断实践,一直写下去,还要不断修正,才能获得提高,慢慢地就会写了。而没有这个过程,人们并不会出口成章,也不会凭借所谓的灵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写作需要积累,需要厚积薄发。作家明明写了很多文章,却只能拿出一两篇发表,别的都不行。而媒体似乎成了选择作家作品的审核者,把关者,也在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写作者,让他们逐渐趋于规范化,或者说逐渐适合媒体的需要,而不是天马行空地乱写一气。
很多写作者并不能成为作家,只能成为写手,或者连写手都不是,只是怡情遣兴,自娱自乐,或者发到朋友圈,让别人看见,点个赞什么的,不具备媒体的要求。真正投稿的作家需要摸清媒体的喜好,摸清媒体选稿的套路,逐渐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以适应媒体的需求。要是投稿失败,就要反复修改,再次投稿,或者把稿件投给别的媒体。当然,这种写作比较痛苦,往往自认为写得很好,投稿之后,却被退稿了。编辑说得很客气,却没说出个所以然,弄得作者一头雾水。对于普通写作者来说,产生退稿的几率比较大,甚至完全不能投稿成功。在退稿面前,很多写作者都被打消了积极性,也就不去投稿了。而很多坚持下来的人,就需要不断修正写作方向,不断投稿,即便被一两家媒体选用,也要经受晋级的考验。从发表的文字少一点,到发表的多一点,或者只是认为发表少一点的文字就算作家了,就算记者了,没必要去弄很长文字的作品。当然,也有人不怕失败,弄成了长篇小说或者长篇报道,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发表。
于是,民间的写作者大多走向了网络写作,成了网络写手,赚了钱的也不多。媒体并没有闲着,而是实现了一定的进化。很多线下发行的报刊都倒闭了,幸存下来的一面发行纸质刊物,一面在网上发行,都要收费。资本介入网络文学之后,开始兴建网络文学网站,让人们付费阅读。作者要想写作,直接注册账号就能写,一切看流量的需要。但是,一般的写手很难写出好的作品,只是媚俗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人们没有发现,媒体在逐渐搞垄断,在培养自己的作家,培养自己的写手。他们会优先采用或者绝对采用有名气的作家或记者的稿子,而不会采用籍籍无名的写手的稿子,甚至根本不会对投来的稿件抱有什么希望。编辑大人们会主动向作家或记者约稿,以保证媒体的整体质量。如此一来,很多作家和记者就被媒体收编了,必须按照媒体规定的套路来写,而不能有太多旁逸斜出的东西。收入保住了,个性却丢失了。千篇一律当然不好,风格单一也不好,但要是所有的媒体大多保持了单一的风格,选稿的人也都戴了有色眼镜,让一般的写手或者刚学写作的人就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了。即便他们认真刻苦,也不一定能获得媒体的青睐。
幸亏有自媒体介入,可以让写手们有一定的展示空间。即便写得很差的人也能开自媒体,写文章、拍视频,慢慢就搞好了。只是,抱着盈利的目的,就不要去干了。除非有资源,有人脉,可以一直搞下去,不然,一般人就不要指望盈利了,自娱自乐还是好的。
媒体可以培养作者,让作者逐渐成熟起来。在媒体匮乏的年代,就只有一两家媒体,作家和记者也奇缺。媒体只能依靠一两个作家和记者写稿,维持正常运转。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作家和记者写的稿子比较幼稚,放到现在,根本无法发表,但在那个时代竟然堂而皇之地发表了,后来作家和记者还成了知名的作家和记者。媒体有培养之功,让幼稚的作家和记者走向了成熟。而那个时候人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获取的信息比较匮乏,有一两个幼稚的作家和记者写的稿子,就算是附载最先进信息了,而登载这些信息的媒体也就成了重要的媒体。甚至一些政治名人没什么文化,却能够在媒体上发表一两篇文章,发表演讲稿等。谁也不知道那些文字是不是他自己写的,很可能是他的秘书写的。他们甚至不识多少字,却可以轻松发表作品,而一般作者却不能发表,可见,媒体对于写作者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媒体有自己的选稿风格, 也会形成一种垄断,却对于学习写作的人并不友好,也不会专门培养,而是会选用知名作家和记者的稿件,或许,已经有些脱离普通人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