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会理论 研究分享丨角色认同与创业机会开发:基于扎根理论的技术创业研究
作者简介
李晓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业;
李纪珍(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政策、项目管理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管理;
高旭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技术战略、技术能力培养。
对创业机会开发的关注源自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跟踪调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从市场需求或实践问题出发,通过从高校寻找技术的方式实现市场与技术匹配,即市场拉动型;另一种从技术出发,致力于实现大学实验室技术的商业化,通过寻找与技术匹配的市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即技术推动型。虽然两者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匹配,但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导致其在进行创业机会开发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别。基于以上对实践现象的观察,研究团队开始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创业者如何进行机会开发,并先后访谈了32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创业者进行研究。
本文将以上两种类型的创业者分别称为科研型创业者和产业型创业者。在创业动机上,科研型创业者强调科学的公益属性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强调通过创业回报社会,增加技术的社会影响力。其中一位创业者谈到,科学研究不是成吨成吨地烧钱,希望自己所做的研究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而另一位创业者也指出,在拿到常聘副教授的支撑后,开始思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技术商业化的方式创造社会影响力是技术研发者最大的心愿,而创业则是最合适的实现方式。相反,产业型创业者则从市场需求的视角出发,更强调创造新的产品或解决社会问题,其出发点也建立在运营企业的“成本-收益”逻辑基础上。
出发点的不同让两者在技术商业化的道路上做出不同的选择。正如一位曾经做技术创业,但后来转型为投资人的产业界人士所言,技术推动型的创业其实“等于是你自己有一个破车了,你就只能开破车,哪怕这辆车再破,我也得违心地告诉投资人,这是一辆好车。”当转型为投资人之后,这位产业界人士可以在不同的技术中选择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技术,“我不用就非要一门心思开破车了。现在我看哪个车最好,挑好车买张票,我去开好车,坐好车。”正是创业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两者在创业时选择了不同的机会开发策略。
科研型创业者倾向于使用科学逻辑,通过提升某一项技术的先进性以彰显创业项目的优势。归根结底,这种项目强调通过技术性能指标的提升获取竞争力,但从长远来讲,这种模式类似于在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很难建立一个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其所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也可能迅速被其他领域的企业颠覆。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实现一项新兴技术的落地,属于新市场的建立者,一旦技术能够成功落地,企业将打开一片蓝海市场,其所能获取的价值也将是巨大的。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科学家创业团队的后劲足,也许一开始企业发展缓慢,但一旦突破将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他们在创业机会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开发新的行业标准,并推动国家政策出台,为新技术的市场拓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即使这类创业最终没有成功,他们也为完善新兴技术市场做出了贡献。
相反,产业型创业者的创业想法多来源于成熟的市场,强调通过抢占市场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在创业者之初,产业型创业者就聚焦于明确的问题或市场需求,因而他们不必像科研型创业者那样,经历漫长的市场拓展过程。但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是,成熟市场的“天花板”有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科研型创业者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突破性的创业机会,而产业型创业者则容易产生渐进性的创业机会。对不同创业机会的开发反映了科研人员和产业界人士角色认同和制度逻辑上的差异,科研人员对技术创新的承诺较高,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完美的产品;而产业界人士对技术创新的承诺较低,追求技术稳定性和产品连续性迭代(具体如表1所示)。
总之,根据创业者来自学术界还是产业界,本文将其划分为科研型创业者和产业型创业者,并对不同阶段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得出以下结论:(1)受个体显性角色差异的影响,角色认同通过影响动机让创业者感知到不同的创业机会。(2)在角色认同被激活之后,组织域层面的制度逻辑通过影响个体的注意力,强化了角色认同对决策行为的影响。(3)创业机会的优化伴随着个体角色认同的转变与制度逻辑的融合,并通过影响创新承诺作用于企业战略选择。
此外,通过对比两类不同的创业者,本文创业团队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与不同类别的创业者相关的友商、投资人、潜在B端客户企业提供了启发。
原文引用
李晓华,李纪珍,高旭东.角色认同与创业机会开发:基于扎根理论的技术创业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