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写文章 江苏高考作文名师解析来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了帷幕,语文作文题毫无意外又上了热搜。一份作文题,体现的不仅是学子们的写作技巧,表达背后,更承载着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关照与体悟。
6月7日中午
高考作文题出炉
江苏的作文题如下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名师解析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与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相比,2023年的作文在题型和结构两方面均未出现大的变动。从题型看,依旧属于材料型写作;从结构看,也依旧沿用了“材料+任务+要求”的传统材料作文模式。其中,“写作要求”中使用的词语仅只有无关紧要的变动:2022年命题中使用的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2023年改动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删掉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即使不做强调,也不会影响作文的构思立意。
具体的命题材料当然是全新面孔。此则导引材料只有一个长句,其中的关键词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有何价值呢?可用以表达和沟通,可用以感悟和启迪,甚至可以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正因为这些价值,所以“故事是有力量的”,当然,前提只能是“好的故事”。
高考作文当然不会要求考生探究故事的好与坏。材料型的高考作文中,材料可以是风花雪月、可以是乌鸦、蝴蝶与围棋,也可以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或者“凤头,猪肚,豹尾”,但其终极指向却是人或社会。
数十年的高考中,所有的材料作文无一不是旨在引导考生对内审视个体生命的应有态势,对外探究个体生命与时代或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考生只要守住这两个点而解读作文的导引材料,就不会出现审题的偏差。比如2022年的新高考I卷作文的“本手、妙手、俗手”终极指向不是如何下围棋,而是思考守正、创新的道理,避免生搬硬套或者弄巧成拙;又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的终极指向也不是检测《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而是探究面对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与方法。
本道命题该重点关注什么呢?审题的核心只能是“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的力量在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能量,小到个人的成长,大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写作本文时,要避免空谈故事的价值意义,而是要贴近当下生活,侧重于解析“好的故事”本身。其中,考生必须注意一个隐藏的价值,那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既阅读前人的故事,本身也在抒写故事。而命题中所谓的展现民族形象,不正是要求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抒写属于中国的故事,为中华民族确立光辉的形象吗?
李正浪(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新课标I卷关于“好的故事”的作文命题,智慧地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该命题,以好的故事为情境载体,既能激发学生经历的感性体验,又能通过命题提示引导学生升华理性认知,巧妙展现了作文命题“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柔性力量。就语文学习活动而言,该作文命题可以检验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活动素养。这一命题思路,突破了常见的演讲稿、辩论稿、书信等实用类作文载体,通过对好的故事的联想与思考来检测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素养,这是命题理念新的突破,值得点赞。
作为考场作文,要写出佳作,先要过审题关。该作文命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集中论述好的故事的意义:第一句话,具体讲不同层面的意义;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进行“故事是有力量的”提炼概括。因此,考场作文需要将最后一句关键句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而从第一句中提示的好的故事意义的关键词切入即可:可以围绕某一关键词来写,也可以围绕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来写,甚至还可以对其中的省略号进行合情合理的个性化联想与思考。比如,好的故事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写作中,考生需要有具体真切的感性体验,否则,文章容易因泛化而显得空洞乏力。
丹尼尔·平克指出“讲故事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六大能力之一。好的故事,可以产生共情,激发共鸣,促进人的发展。发掘好的故事,讲出好的故事,就是在开发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文化自信。
陈礼林(江苏省特级教师 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这则材料读来尤为亲切,我们牢记总书记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既体现了时代需求,也切入了日常情境。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学生取材应该也不难。命题选点非常直观,容易进入,考生的写作体验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这则材料巧妙地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类情境,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关注到命题的条件限制,也是对应这三类情境的关注、体验与思考。这则材料可以两个大部分,省略号前为一个大层次,里面又可分为两个小层次,主要讲“好的故事”的功能;省略号之后为一个层次,总结与议论,从另一个角度讲故事的功能。写作中要关注两个点,一是必须写“好的故事”,二是必须写出“故事的力量”。
要写好这篇文章,我们要追问两个问题:什么是好故事,好的故事究竟具有怎样的力量?我们能够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回答上述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答案,也就是我们的中心论点。也可以反过来,从现实生活中,或经典文献中搜寻一些好的故事,然后归纳其特点,也可以得到上述答案,起笔成文。
材料中已经讲得较为具体了我们可以撷取一点来讲即可。如“触动心灵”,好故事就是能触动心灵的故事,近的如张桂梅、屠呦呦、袁隆平的故事,远的如王阳明、范仲淹、孔子的故事,好文章在于往前一步,思考一下这些人的故事是怎么触动心灵的,比如屠呦呦的故事,感人的地方在于她发现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疟疾患者,也发扬光大了我们的中医文化。
从考场作文出彩的角度,我们要在两方面努力:一是选材上,二是在主题上,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比如我讲屠呦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关注她的故事的“好”,能让人动心动情,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她的故事的“力量”。什么是力量,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这个力量一定掀起了某种思潮,促成了某种转变,筑就了某种丰碑——这就是材料中所讲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些不能空谈,要剖析我们所引例子内部的“硬”论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材料省略号前的两个部分之间内在的关系,这则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切割在前面的分号,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对分号之后话的总结,这样看来,前面就是讲“好故事是看似没有力量的(是看不见的,超功利的,隐形的)”,后半部分讲“好故事是有力量的(看得见的,实用的,能够立竿见影改造世界的)”,这样看来,写作立意的审美张力更强了。写作中至少可以将上述思考作为一个关键段来写,亦妙。
周丽蓉(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
作文试题“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故事”是与学生生活关联最紧密的生活情景,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在输入和输出中,在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思辨能力得到培养,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试题与教材紧密关联,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红色经典中的革命故事,如《荷花淀》《党费》《与妻书》;社会主建设道路上模范的故事,袁隆平、钟扬、屠呦呦……都是“好故事”,充满力量的输入,奠定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认知,学生在考场上只要能够调动相关的积累,就有可表达的内容。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需要将从“故事”中获得的“启迪”“智慧”与18岁青年的思考力相匹配,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公民素质相一致,表达出对国家深厚的爱和生活在这个充满美好故事的国家的自豪。
豆党锋(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出版《高考作文十大满分基因》等)
本题立足个人生活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以核心价值为切入点,以“故事的力量”这一核心话题为载体,引导考生关注自我与社会、关注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等,倡导“文中有我”,旨在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培育考生的家国情怀。
在命题材料上,试题先从两个层面阐述“故事的力量”,然后用一省略号含蓄地告诉考生“故事的力量”还有很多,最后用“故事是有力量的”加以总结,从而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之学科素养;在能力考查上,试题从“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等角度阐述“故事的力量”,从而考查了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之学科素养。
在审题立意上,试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故事的力量”,所以考生以此为立意点即可构思行文。在行文思路上,考生可从一个角度来阐述“故事的力量”,如全文就紧扣“故事能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来行文;亦可从多个角度采取并列结构或层进结构来阐述“故事的力量”。在素材的选取上,考生可选个人的故事、亦可选国家、民族的故事;考生可选自己的故事、亦可选他人的故事。总之考生只要能紧扣“故事的力量”这一写作话题,从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对此加以阐述,并将个人情感与故事的力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故事有何力量等角度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