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渠道推广 怎么做【电影营销】?
时代变了,市场变了,产品变了,因而操作就得变。大家的营销都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可能也都感受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各种招儿都用过了,但越来越不知道什么会有用的阶段。客观来说,营销真的不应该是创意导向,不应该只是玩新鲜的点子。当面对媒体渠道去中心化,观众迅速成熟的市场环境,这个时期的电影营销到底该怎么做,是每一个项目团队,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很多可做未做的小事,看起来不打眼但却很重要。比如现在我们很少有人去维护搜索页面,像各种专业网站里的观众讨论,大家也不想去安排小号管理了。最近经常看到豆瓣里一面倒的负面讨论,也没有人出头引导,新媒体团队都忙着铺大号,希望一劳永逸。也就是有了大号之后,影评人能买则买,真正的沟通反而少了。发布会做的多,一个团队一年几十场下来,既然找不好跟电影相关的“点子”,于是就只能不断让明星在现场找笑点。总之,不针对单部电影,也不只是国庆档,而是当整个行业都陷入在“朋友圈营销”,九张图,倒计时还有明星现场搞怪之中,很容易会记不起来观众到底想看什么。
成本提升之后,各种机会都想抓住 ,事情乱了难免会忽视细节。目前制片成本跑的比宣发预算快太多,很多时候做宣发的人也很无奈,回收压力不得不扛。以前中小制作3000万,宣发1000万,回本一个多亿;现在制作8000,宣发2000万,回本得到3亿。看起来宣发费用涨了一倍,市场也貌似变大了,实际上票房目标一变,人群扩大,项目的宣发操作难度大的远不止一倍。很多人看不到这个问题,也不能正视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有点恶性循环的意思,不是不想进一步扩大宣发预算,但很多项目用残酷的事实证明,预算越多,犯错越多。制作环节钱花了还能看的到,宣发这块错了都不知道是哪里错。与其如此,那还不如钱少花点,能省则省。先比谁花的少,而不是比谁花的好。
我们评价电影的营销,看市场结果应该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上映的前三天,甚至上映的第一天,那个阶段是评价你前面所有的推广工作。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三天开始,那个阶段更多的是属于产品,属于口碑的。在营销上,有一个漏斗模型,AIDA模型。
对电影产业来说,这个漏斗的下方还会有一个反向的喇叭口,形成了一个类似“沙漏”的形状。前期营销行为是打开上面这个喇叭,而电影最终期望能够触达的人群则是下面的喇叭口。举例来说,《战狼2》达到2亿人次的观影,如果仅仅依靠上映前的宣发, “关注”部分就可能会需要覆盖14亿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战狼2》的营销在“行动”部分可能就只触达了2000万人,而这2000万人打开了另一个喇叭口,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促成了2亿人的观影。
这个延展不完全是靠营销做出来的,肯定更多是影片本身的价值,内容的生命力,带来很多口碑的二度传播、三度传播。但营销过程中不干扰电影本身的概念,不去用其他概念让观众产生错误的理解,就是会大大帮助到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