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发表 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不但没有稿酬反而要支付费用?
正是因为看好评职称市场庞大,很多杂志社与母体脱钩,自负盈亏,不断的推高发表文章的版面费。将原来杂志社选择优秀文章发表给稿费变成了作者发表论文付版面费。
这就是产业化的不良后果之一。把发表文章当成一个产业,吸取的是评职称的作者的辛苦钱。这也是很多呼吁取消职称评定的体制内的人抨击的原因。
现在的状况是顶级期刊版面少,不收版面费,只看作者头上的光环,什么教授,什么研究员,什么专家,什么博士,什么博导,都可以优先发表,普通作者再有新意的论文一律剔除在外。甚至于没有基金,没有省级以上课题,不是本科院校,编辑看都不看。
但是需要发表文章评定职称的人太多了,全国有几千万,这就给了很多原来一般性的期刊有了可乘之机。这些期刊原来生存很成问题,现在有了市场拼命的增加页码,有的期刊甚至达到了500页,就像论文集一样。所有的一般期刊都对外承包版面,目的只有一个,赚钱。
以至于许多报纸也办起了期刊,和原先的期刊以低价竞争,用套刊来养活原先的报纸。
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市级期刊准,准印证期刊,明码标价,养活了一大批掮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介文化公司。其实期刊哪有什么级别,只是他这是为了挣钱的需要或者说多收费的需要故意搞出来的噱头。在国家新闻总署的文件中,只有一般期刊和优质期刊的区分。
因为评职称的需要,受到指标的限制,高等院校不断的增加职称评定的条件,越来越推动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层次。在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的期刊中发表一篇文章,没有三五万是搞不定的。教师一年能拿多少钱?为了发表一篇文章,花去了那么多的金钱,所以很多教师宁愿没有科研成果也不愿意发表论文。
医院里面的医生为了评上职称,只能和药商勾结,我用你的药,你帮我发表论文。当然忧伤还是乐意帮医生发表论文的,毕竟发表论文的费用远比销售药品所挣的费用要少得多。
中国大量论文的产生,也养活了知网、万方、维普等论文收录平台。各个网络的平台又对接不同的中央部委,背后就是利润的再分配。其中知网给核心期刊是付费的,一般期刊要想被知网收录是要交费的,打包以后卖给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又狠狠的挣了一笔。这背后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
说来说去都是职称惹的祸,还有很多的名目不为人知,不是我们一般吃瓜群众就能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