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发表文章好些 好文章发在哪里都是极好的丨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浙江大学扔下的一颗小小石子,漾起阵阵波澜。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经申报认定后,将等同于“一级学术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学术成果。办法中明确,刊载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几大门户网站。
一向被认为只有一天或几天生命力的报刊网络“时文”,居然也成了“香饽饽”,有可能与那些发表于“一级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并列,并郑重其事地作为职称评价的依据之一,这口子开得确实够大。那些动辄10万+的网文现在也可以用来换个学术成果,于是有人开始痛心疾首地哀叹 “严肃学术生活终结了”。
报纸和网络上的文章有那么不堪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本身就是利益驱使下的口不择言。且不说报与刊均是传播思想的载体,即以快捷性与影响力而言,报纸也具有期刊难以企及的效果。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通过网络发声,表达意见与主张,传递学术与思想,也日渐成为重要渠道。
也就是说,当下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报纸与网络来实现最大化的传播与渗透。即便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高头讲章”,通过网络传播也将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与价值呈现。在这种情况下,浙大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正规学术评价体系,更像是一种领风气之先的追认。
不少人习惯于强调学术的严肃性,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刻意将网络文章与学术研究对立起来,未免荒唐,也暴露出无知。期刊、报纸也罢,网络、新媒体也好,均不过是承载思想的平台而已,再早些时候,文章还刻在竹简上呢。平台时有变化,但不变的是人类思考的深度、广度。时代变了,就该与时俱进,岂能一味抱残守缺,冥顽不化?
承平日久,很多人都已经淡忘,即便是人们众口一词称誉的民国学人,也多是将报刊作为学问之道的园地,用心经营。胡适、储安平等大批学者,以《大公报》、《观察》 周刊、《独立评论》等为阵地所发表的,也多是被称为“时论”的文章。而在各项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报纸与网文竟然成为了学术排斥的对象?
其实学术中人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将网文视为与他们抢职称、拼成果的“竞争对手”。尽管浙大新规明确了网络文化成果的认定路径,但仍不过是对既有学术认定体系的一个补充。一个“等同于”即道尽了网文的真实地位——无论传播效果如何、影响范围如何,网文仍处于陪衬、辅助的地位,无意也不可能撼动传统的学术规范。
何况,“发表”门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网文就能够大量涌入高校的科研通道。其中不仅会有来自传统学术体系的阻力,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认定也将会是一道难以迈过的门槛。
好文章发在哪里,都是极好的。报纸和网络上的文章,与读者接触更快、互动更频,很多文章甚至就是双方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一方面,学术与思想得以直接面对受众,并接受检阅与审视,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学术共同体的水平;另一方面,无所不在的覆盖与无远弗届的传播,将成为一种知识的普及。
尽管其间也不免浮躁、喧嚣,但任何知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而甄别、取舍本身,也是知识素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