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城市治理研究报告——中国研究机构SSCI期刊论文发表的情况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晓林;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谢伊云
一、中国学界城市治理研究SSCI文献取样
为梳理2020年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英文论文发表情况,我们检索了收录于Web of 核心合集SSCI数据库中的城市治理论文。为保证论文与研究主体相关,我们检索篇名中包含“urban ”“city ”“town ”“ ”的文章,再通过文献特征进行二次筛选,保留所有中国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献,最终获取论文51篇。同时,我们利用软件,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作者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图谱、频数和中心性表格来对分析进行辅助。
二、哪些学者和什么单位在做相关研究
2020年,在进行城市治理研究的机构中,华中师范大学与台湾大学发表的SSCI文章数量最多,为4篇(见表1),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和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均发表3篇成果,北京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大学、台北大学均发表2篇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各发表1篇。
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在城市治理外文发表方面有一定优势。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相关发表聚焦在城市社区情感治理、智慧城市治理、城市雾霾污染治理等技术层面。
根据对作者合作网络的分析结果,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符阳、台湾大学苏彩足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马丁·德·容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吴晓林教授等发表SSCI文章2篇,浙江大学吴宇哲教授、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欢明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彭本红、台湾大学王志弘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海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亦师助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万婷婷副教授、上海政法大学张少英副教授(以上部分姓名为译名)等发表了至少1篇论文。
图1 文献作者图
三、SSCI文献中城市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的分析结果显示,“城市(city)”的频数在所有关键词中排位最高,达15次。其次,“城市治理(Urban )”8次、“权力(power)”6次和“城市化()”5次,“政策()”“空间(space)”“社区治理( )”“公共参与( )”等分别为4次。同时,“重建()”与“公共参与( )”的中心性最高,分别为0.22与0.2,其他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还包括“城市治理(Urban )”“城市(city)”“污染()”“改革()”“权力(power)”“区域()”“空气污染(air )”。可以发现,2020年中国学界在SSCI发表的城市治理研究文献主题覆盖了重建、参与、改革、权力关系、污染等多个主题。
图2 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
综合论文下载和引用的次数,结合文献阅读,这里重点阐述2020年SSCI文献中中国学界城市治理研究的几个主要内容:
一是城市具体问题的治理。中国快速城市化给治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如空气污染、空间利用、区域发展等问题依然是国际期刊发表的热点。同济大学唐伟成以杭州为例研究了城市社区出现的“自称的花园”(self-claim)问题,他认为中国激进的城市化议程中包含的城市偏向性规定,基层空间需求和自上而下的规定之间存在差距,在中国高密度的建筑环境中,园林在建立社会联系和加强社区意识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应该借助于规划体系的完善来转变,以消除对子花园的污名化和合法化,使其成为公共领域新曙光。大连理工大学王欢明等关注到了大城市为打造“全球城市”的治理转型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来分析上海的全球城市发展,上海面临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空间碎片化问题,上海政府正在利用治理的途径来重构其空间,提高其全球和区域影响力。华中师范大学高喆等以中国的一个特大城市为研究区域,开发了一个分析框架,并利用网络爬虫工具,从统计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网络大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问题主要与建筑和住房有关。
二是城市区域与发展。北京大学朱晟君以北京为例重点研究城市治理与发展,实证结果证实,在北京的城市治理和发展中,政策上所说的与实践中所做的既一致又不一致。市政府是否遵循其事先宣布的政策取决于工业技术使用的强度、工业的潜在经济和社会影响以及工业在城市中的具体位置。研究呼吁不仅要更多地关注国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国家在实践中所做的工作。北京大学LU 等认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的品牌身份的建立,表现为动态的地域边界、集中的制度化和多样的象征意义,国家政府推广区域品牌,以加强该区域的战略意识和未来方向。
三是合作与参与。合作与参与仍然是城市治理中不断讨论的研究议题。北京建筑大学Zhen Chen等对49个利益相关者展开调查,构建了基于组织关系的特色镇PPP项目工作互动网络和监督网络。通过网络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分析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改进方案。深圳大学符阳等研究可持续城市社区发展中的自治和公众参与,以台北市为例,找出支撑都市社区永续发展的主要角色与机制。南开大学吴晓林与同济大学胡洁人等的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的国家级新区在追求“精简行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既有体制约束,形成了多层次制度共谋。
四是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缩影。南开大学吴晓林等对封闭社区及其市场主导型治理进行研究,通过1781份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居民选择居住的最重要因素是生活便利而非安全,封闭社区和开放社区在群体意识和行为选择上存在差异,业主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明显不足,具有自利性,提出住房商品化并没有像自由主义理论家预期的那样带来社会组织的分化,而是在封闭社区中创造了一种市场霸权形式,导致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抑制。台湾成功大学丁仁方等以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业委会,分析可能制约这些的一些结构性因素与完善方案,研究发现外部环境的“政治机会结构”推动了权利保护运动的兴起,同时内部的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的财产转让“不完全合同”的性质是社区治理发展及其绩效的一个条件,通过这种内外联系的调整可以改善中国城市商品房社区的治理。
四、2021年城市治理的展望
2021年,城市治理体系仍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与此同时,城镇化、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等方面仍在不断发展。展望2021年的城市治理,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得到学界的重视: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城市治理,包括疫情防控中应急管理体系的缺陷以及城市应对疫情的有效治理方法等。
二是城市更新议题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度,在中国,“老旧小区改造”进入“十四五”规划,城市更新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重要议题,涉及到居民、社区、市场、政府的多方博弈,成为一个复杂、微观而又鲜活的城市治理研究窗口。
三是围绕“城市病”的具体问题研究仍将是重要研究内容,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快,不同地区的问题各异,并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大数据技术治理的运用与普及,城市治理面临的许多新机遇与挑战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