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推广有哪些公司 导游变微商、同程跨界咪店:旅游业能靠电商“逆袭”吗?
对于旅游业来说,这个春天,有点不一般。因为疫情,不少从业者受到了影响,他们正在想办法“逆袭”。“蓬安正源血橙,皮薄水分多,产地包邮价。”“自贡麻辣小吃套装,三种套餐,定制特价。”这是宝中旅游西单蜀金路店经理李沂芯的新工作,每天10点整,准时在“李掌柜优选生活”微信群里开始推广。从忙着带游客去看“世界那么大”的宝中旅游门市经理到微商,李沂芯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身份转换。
在包括李沂芯在内的诸多旅游行业从业者眼中,春节本应该是创造营收的黄金期,但疫情让旅游业摁下“暂停键”。中国旅游研究院基准研判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现金流受困,员工无事可做,是摆在旅游业界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不少旅行商、导游将“卖货”作为了重要的应对措施,在朋友圈掀起了刷屏的“卖货潮”。旅游+微商,是一种应急措施,还是未来行业的新风口?
“各行各业陆续复工,但是旅游业什么时候可以完全复工,我们也在等待。”李沂芯有点无奈,在她的朋友圈里,已经发过两次延时营业的通知了,复工时间从2月3日延长到2月9日,再延长到2月底。
李沂芯所在的宝中旅游西单蜀金路店,出境游占全部业务的70%左右。如果按照原定计划,这个春节她会发两个出境游的团队,“一个30多人的英国团,一个20多人的泰国团。”李沂芯说,春节期间的团队订单会多一点,也是每年盈利的重要节点,收入自然会高一点。然而,今年这个愿望落空了,随着疫情蔓延,这两个团的订单只能全部取消。不仅是春节市场,目前看来连春季市场也悬了,门店三名员工几乎面临“失业”,加上店面租金、人员开支以及其他经费支出,“只出不进”就意味着没有现金流,这对于这个旅游门市而言是最大的难题。
转机的出现很偶然。“朋友圈里,同行都在卖其他各种产品,土特产、消毒液啥的全都有。”李沂芯告诉记者,自己从业10多年,手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源,比如有生鲜类的、以及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货源——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在自救的同时,还能维护好客户?
2月6日, “李掌柜优选生活”微信群正式开始运行,同步上线了线上店,群里200多人几乎全部是老客户。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在“李掌柜优选”的线上小店里,从休闲零食到美妆个护,再到消毒防护、生鲜食材、旅行用品,门类可谓非常齐全,“除了我们自己原有的渠道资源外,还有嫁接的平台资源和厂家资源。”李沂芯说。至于收入,李沂芯说目前收入并不高,但顾客们都很热情。“好熟客,随时保持联络。”——这也是她做微商的最大目的。
她在朋友圈说,感谢没有屏蔽她的朋友们,旅游还是她的主业。“如果你身边有发微商广告和代购的旅游从业者,请不要嘲笑他们的不务正业,因为我们都没放弃,下半年我们将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李沂芯心中还升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疫情过后,能不能把主业旅游和副业微商融合,开发更多的线上产品?
“相信整个一月底包括这个年,大家过得都不怎么样,三十晚上十点,都还有客人找我退款。”回忆起刚刚过去的这个月,刘洋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来形容。
刘洋是同程国旅的一名旅游顾问,随着疫情的发展,他的职业危机感越来越重,“整个春节期间都在思考未来怎么办。”就在这样的焦虑中,刘洋等来了公司的新决定——2月1日,同程国旅召开全员视频会议,宣布疫情期间旅游顾问“升级”为电商店主,在原有旅游产品销售的基础之上,增添更多品类。
“说实话,刚开始心里还是有点忐忑。“刘洋说,虽然之前一直也是做客户的旅游业绩,自己平时维护一些老同学朋友的时间很少,这个群不知道从何拉起。但凭借着平常积累的资源和培训,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当群里不是很活跃的时候,他会发发红包,热热场子。“很多人在我的感召下,也开始了转型之路,截至2月12号,我已经完成了6000元的佣金工资。”刘洋说,他的收入并不算高,有同事的周提成最高达到一万元以上。
从旅游顾问到卖货小哥,刘洋背后,是同程旅游的一条转型之路。
同程集团副总裁、同程国旅CEO杨佳佳表示:“旅游顾问升级为咪店店主,是利用他们丰富的销售经验和客户人脉,支持近期爆发的线上电商销售需求,一方面实现了将原有顾客与新零售产品交叉销售的目标,另一方面同程国旅将高频电商需求与低频旅游需求形成互补,也大大减轻了疫情对同程国旅的冲击。”同时,与咪店的跨界合作,让同程国旅在原有垂直化旅游业务之外看到更多可能,发掘出高频消费与低频消费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这次主动跨界升级,同程国旅不但同期消费用户飙升十倍以上,而且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和平台收入。
据了解,同程国旅与咪店合作后,其全国旅游顾问在咪店的单日销售流水迅速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同时旅游顾问的周提成最高可以达到万元以上,甚至超越了传统旅游旺季。
李沂芯靠积累的资源开微店,刘洋在咪店线上“卖货”实现了12天收入6000元佣金工资,凭借的都是在旅游业积累的丰富销售经验和客户人脉,那么,旅行商和导游跨界卖货,能否在疫情过后催生一种旅游+社交电商的新模式?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旅游场景下,大量旅游销售人员日常积累了海量的高性价比客户资源,只不过,此前受限于旅游产品的低频,无法将这些私域流量线上化,进一步变现。社交电商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事实上,在同程国旅携手咪店之时,携程、驴妈妈、途牛等旅游企业也争相向电商转型发力。
“在2月15日至4月15日期间,同程国旅还将联合咪店推出旅游行业赋能计划,面向所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开放,帮助旅游全行业解决当前困境,共同渡过难关。”杨佳佳透露。
特殊时期的转型,为旅游企业带了来意外之喜,但疫情结束之后能否延续,值得关注。 “作为自救图存的努力,不是不可以,但是更希望大家基于旅游企业的优势,多为游客和居民提供相关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点赞鄂旅投集团的餐饮外卖项目,但对于旅游企业彻底跨界转到主播、代货、直销那些领域,他认为,“先不说是否越出了企业法定的经营范围,也要考虑等市场恢复以后,原有的‘人设’是否还能找回来。”戴斌表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旅游从业者不能再走传统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积极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动能,向研发和创新要效益。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的旅游业社交属性更加明显,以人的连接而非传统的旅行社渠道和OTA平台,去传递旅游线路、体验项目和精准服务,正在成为趋势。戴斌表示,经验丰富的员工自身就是鲜活的分发渠道,他们会链接目标客户群体,承担起原来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的销售、咨询与售后功能。“要把握这些趋势和规律,特别是在产品体验和服务界面上,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在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界限模糊,如何避免擦边球甚至灰色地带的出现,依然是这一新兴领域发展中面临的必然困境。此外,疫情结束之后,社交电商是否能够依然在旅游圈内立足,很多人都存有疑问。
“目前试水微商,只为谋求一些出路,等疫情过去,我还会做旅游。”李沂芯和刘洋更看好疫情后的旅游业,言语间也传递出一个讯息:他们这些旅游从业者的信心,正在开始积聚。
事实上,更多业内人士将2月20日视为旅游行业遭遇疫情以来重要的行业拐点——一大批旅游目的地、景区从这天起陆续宣布恢复开放。
据同程艺龙景区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全国范围的景区开园率是38.1%,范围覆盖了浙江、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河南、广西、海南等多个省区。
“国内旅游消费存在较大触底反弹的可能性。”戴斌介绍,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会尽快外出旅游。其中,江西、湖南、广东、河南、广西、福建、安徽、内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地的受访者疫后出游意愿更为迫切。
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假定3月底或4月中旬、5月底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三个时间节点,通过仿真测算和专业评估,形成了全年旅游经济运行的乐观、基准和悲观三个判断。其中,基准研判结果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不过,基于对政策面、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综合研判,戴斌并不认为2020年的旅游经济过于悲观,基准预期继续偏于相对乐观。
对于旅游市场何时才能恢复这一问题,戴斌认为, “现在还是处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层面看,全面放开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开放城乡旅游空间的条件尚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不过,戴斌也注意到,目前部分地区在疫情研判的基础上,符合标准、程序、组织、管控等前置条件的景区、酒店等经审批或备案得以复工复业。他认为,在确保游客、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审慎稳妥地推进旅游机构的复工复业,是可以探索实践的。
据业内专家预测,疫情过后,以都市游、郊区游为代表的中短途国内旅游将率先恢复,并逐步扩大至跨市、跨省游,时尚、品质、定制、亲子、自驾等新型旅游消费的潜力,会得到极大释放。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