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文章协议 百年岁月!《人民日报》上的杨绛: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她,还是走了...
据人民日报记者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
杨绛 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
杨绛,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也是一位网络舆论场中网友们十分熟悉的名人,她的经典语录在微博微信中随处可见,她的读者遍及华夏、覆盖各个年龄层,到了今天,微博出现她的词频高达115万条,微信朋友圈关于她的文章有3万多篇,她是一位文学巨人,同时又是社交媒介中网友身边的精神陪伴人。她的离开,也让网络一片震惊与悲伤。
较早发布消息的媒体微博澎湃新闻转发量超过10万次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生于北京。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与丈夫赴英法留学。1939年后,历任苏州振华女中校长,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等。杨绛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小说代表作《洗澡》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为翻译家,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小癞子》《吉尔·布拉斯》《斐多》等。出版于2003年6月的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作为文学巨匠,自然少不了主流媒体的重视与关心,本文重点盘点了《人民日报》与杨绛的“结缘”。笔者通过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检索发现,直接署名为“杨绛”的文章共有六篇。
较早时候的署名文章发表于1987年,以2000余字的篇幅深情悼念温德先生去世,文章回顾了与温德的种种人生交集,她开篇写道:
五十多年前,我肄业清华研究院外语系,曾选修温德先生的法国文学课。钟书在清华本科也上过他两年课。1949年我们夫妇应清华外语系之邀,同回清华。我们拜访了温德先生。他家里陈设高雅,院子里种满了花,屋里养五六只暹罗猫,许多青年学生到他家去听音乐,吃茶点,看来他生活得富有情趣。(节选)
在文中,杨绛也谈及交往中的一些历史琐事:
1955年肃反运动,传闻温先生有“问题”。我们不得不和他划清界限。偶尔相逢,也不再交谈,我们只向他点个头,还没做到“站稳立场”,连招呼也不打。后来知道他已没有“问题”,但界限既已划清,我们也不再逾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忽报载政府招待会上有温德教授,我们不禁为他吐了一口气,为他欣喜。温先生爱中国,爱中国的文化,爱中国的人民。他的友好里很多是知名的进步知识分子。他爱的当然是新中国。可是几十年来,他只和我们这群“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共甘苦、同命运。这回他终于得到了我们国家的眷顾。(节选)
1988年9月19日刊载的《孝顺的厨子》一文则是作者为台湾版《堂吉诃德》所写的前言。作者亲叙了翻译工作的艰辛:
翻译是一项苦差使,我曾比之于“一仆二主”。译者同时得伺候两个主子。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也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个主子是本国译本的读者。他们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我对自己译本的读者,恰如俗语所称“孝顺的厨子”,主人越吃得多,或者吃的主人越多,我就越发称心惬意,觉得苦差没有白当,辛苦一场也是值得。(节选)
《读书苦乐》全文重在谈读书之乐,通过比较读书之苦和读书之乐,含蓄地指出:为功利目的而读则苦,为精神需要而读则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节选)
1998年4月,杨绛写作《吴宓先生与钱钟书》,三千多字篇幅追思了与吴宓先生的交往历史,“钱钟书在《论交友》一文中曾说过:他在大学时代,五位最敬爱的老师都是以哲人、导师而更做朋友的。吴宓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文中,杨绛还就坊间流传的一则传闻进行了辟谣:
现在却流传着一则谣言,说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时公开说:“西南联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自命“钱学专家”的某某等把这话一传再传。谎言传得愈广,愈显得真实。众口一词,还能是假吗?据传,以上这一段话,是根据周榆瑞的某一篇文章。又据传,周榆瑞是根据“外文系同事李赋宁兄”的话。周榆瑞去世已十多年了,可是李赋宁先生还健在啊。他曾是钱钟书的学生。我就问他了。他得知这话很气愤。他说:“想不到有人居然会这样损害我的几位恩师。”他也很委屈,因为受了冤枉。他郑重声明:“我从未听见钱钟书先生说‘叶公超太懒,陈福田太俗,吴宓太笨’或类似的话。我也从未说过我曾听见钱先生这样说。我也不相信钱先生会说这样的话。”他本想登报声明,可是对谁声明、找谁申辩呢?他就亲笔写下他的“郑重声明”,交我保存。我就在这里为他声明一下。高明的读者,看到这类“传记”,可以举一反三。(节选)
此文成于4月,5月于《人民日报》刊发,文章附带了两张照片,分别为“三十年代的吴宓”“八十年代钱钟书和杨绛在南沙沟阳台”。
2001年1月,新世纪之交,《人民日报》专栏回顾了20世纪的优秀文化积累,专栏文章在提及新出版的《钱钟书集》时,引述了杨绛稍早时候代写的书序。
时间定格在一九九七年十月,当时钱钟书已经生病住院,不能自己写序(一年后,即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杨绛“以眷属的身份,向读者说说钱钟书对《钱钟书集》的态度。”
他不愿意出《全集》,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值得全部收集。他也不愿意出《选集》,压根儿不愿意出《集》,因为他的作品各式各样,糅合不到一起。作品一一出版就行了,何必再多事出什么《集》。
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他绝不号召对他作品进行研究,也不喜旁人为他号召,严肃认真的研究是不用号召的。《钱钟书集》不是他的一家言......他对自己的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以及散文等创作,都不大满意。尽管电视剧《围城》给原作赢得广泛的读者,他对这部小说确实不大满意。他的早年作品唤不起他多大兴趣。“小时候干的营生”会使他“骇且笑”,不过也并不认为见不得人。
钱钟书六十年前曾对我说:他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六十年来,他就写了几本书。本《集》收集了他的主要作品。凭他自己说的“志气不大”,《钱钟书集》只能是菲薄的贡献。我希望他毕生的虚心和努力,能得到尊重。(节选)
2012年1月17日第20版,《人民日报》刊发了杨绛的另一篇书序《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此文的背景是2000年,杨绛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钟书的全部读书笔记汇编为《钱钟书手稿集》(分《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三个部分,前两部分于2003年和2011年出版)。文章谈及了钱钟书的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存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杨绛在序文的最后深情的写道: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能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钱钟书外文笔记手稿
钱钟书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一生酷爱读书,数十年的学术生涯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其中《外文笔记》的篇幅最高,相当于前两部分的总和,约计35000页共211个笔记本,涉及英、法、德、意、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西班牙语等七种外文,题材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2016年3月24日,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宣布,《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全部出齐。这也标志着这套历经15年、涵盖72卷册的《钱钟书手稿集》终成完璧。
青年钱钟书与杨绛
【网络各界悼念杨绛的情况】
@人民日报 九宫格图沉重悼念
@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先生千古!
@求是:先生一路走好!
@蔡小猫:那个时代真正的结束,今日突闻此讯,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从今以后,再无生离,亦无死别。
@何亚娟:看到#杨绛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像平时那样看到去世消息的难过,反倒是觉得“圆满”。杨绛先生105岁去世,在这漫长的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翻译、写作,著作等身;爱了自己想爱的人,从相爱到离开,自始至终只有钱钟书一人。《我们仨》曾看得我几度落泪,我们仨失散了,但终究团聚。
截至下午16点30分,知名微博阵容中已有@姚晨、@井柏然、 @李小璐、@桂纶镁、@杨钰莹、@伊能靜、@李冰冰、@刘若英、@马伯庸、@郭斯特、@延参法师、@赵普等200多位网络名家表达了哀悼之情。
@井柏然:杨绛先生千古
@桂纶镁:謝謝楊絳先生。一路走好,一家團圓。
@李小璐Super璐:
@姚晨:杨先生千古。
@于丹:先生身上既有东方女人的韵致,又有西方文明的自由开放。一个世纪的风云不能磨洗她的优雅,一个时代的野蛮不能剥蚀她的风骨。先生走好。
@李冰冰:从此之后,再无生离,亦无死别,你们仨又能团聚。
@伊能靜:老師,感謝您的文字帶給我的成長與自立。
@刘若英:謝謝這一家人帶給我們的一切
@延参法师: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如梦人生,砥砺前行,赤子之心,可赞可歌。走好。
@章诒和:沉痛哀悼!
@张怡筠:生命都会有终点,有些身影想得明白,活得出彩,在画下句点时,值得赞叹祝贺,而非哀叹悲伤。致敬并祝贺杨先生精彩的一生
@赵普:《杨绛走了,当贺,当喜。你哭的她却是笑的。~梅谱先生丙申桃月闽中闻杨绛西去讯午休后写》沥沥青汁和雪播,一枝一羽已蹉跎。不争不屑香伴瓦,亦重亦真指生歌。知止知情知人欲,轻名轻道轻锦罗,迷津不堕全因悟,活个自在老婆婆。
@何凯文:杨绛先生一百岁时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她宁静与致远,哀愁与优雅,高贵与稀有,她是心空中不炫目却明亮的那颗星。杨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