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小论文发不出去 为什么高质量的论文反而越来越难发表了?
关注我,学习科研写作知识、了解科研趣事
喜欢就转发哦 (* ̄︶ ̄)
首先在讲座之前,想跟大家说一下我自己个人的一个观点,就是咱们写作或者发表论文,特别是高质量的论文,它是需要一个训练学习的过程的,它是不可能说每个人一上来就可以写出或者发表出很高质量的论文的。可能也有,但那些肯定是少数,就是说针对我们大部分的年轻老师,还有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它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学习,我们不可能上来就奔着权威期刊去了。可能需要一个从低级别到高级别期刊逐渐升级的过程。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有一些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在入学不久就可以挂着导师的名字,发表一些高质量的文章,这可能有老师的辅助在里面。如果单靠我们自己,想直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我们绝对是可以写出或者发表出高质量论文的。不要以为只有那种大专家、大教授才可以发高质量论文,一些博士生、硕士生也是可以的。因为我在博士期间,发了有包括C扩和北核在内有将近20篇左右的文章,并且都是一作或者独作,当然期间肯定会有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和帮助。而整个过程是由我去写、去投、去发的。
进而再说一个现象,为什么现在高质量的文章反而越来越难发了?特别是从2015年以后, C刊、C扩越来越难发,可能以前没有那么难发。这是为什么?
▶第一点,随着硕士生、博士生的扩招,特别是马理论学科的博士每年要招扩一千个甚至一千多,然后硕士生可能更多,学生在扩招就意味着他们的需求量在扩大。虽然现在在教育部和国家提倡的破五维,这种形势之下,像清华、华师大等个别的学校是取消了或者缩减了发表论文的要求,但现在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对学生有论文要求的,这一块的需求量是特别大的。像博士要毕业的话,基本上每个人需要发两篇C刊,有的要求独作,有的二作也可以,有的C扩也可以,总之,量是非常大的。
▶第二点,一些年轻的老师他们需要发论文,因为他们现在211、985的院校对新进老师都有各自的考核量,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3+3”的“非升即走”,就是说三年一考核,考核里面会明确的要求我们这三年内要发表多少论文,要申请的课题,然后论文的级别,甚至有个别的学校要求要发权威。这一块也是一个很大的量。然后还有一块就是副教授升教授也需要论文的积淀,甚至需要更多的权威的积淀,他们才可以升教授。
▶第三点,一些成名的博导、一些教授,他们可能基于他们有课题,他们要结项,他们也需要发表论文,更甚至有一些知名的长江学者、专家,没有权威的论文,肯定也不好意思出去给别人做讲座。
这些诸多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高质量的论文越来越难发。还有一个方面,对于期刊来说,现在期刊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并且还呈现一个缩减的趋势。可能以前我们会看到一些期刊是月刊(一月一刊),但是现在月刊慢慢在向着双月刊转变,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这和它们的影响因子是有密切关系的,影响因子跟发表的数量是有关的,再加上他们的周期,就单月的变成双月的,他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去约稿、整理稿件,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所以说整体的趋势是论文发表会越来越难,这是当前咱们的一个形势。
具体来说,一篇成熟的论文,它需要哪些关键要素呢?
1)问题意识
为什么要单独把问题意识放到最前面来讲,也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来讲。我们如何来写一篇论文,或者是申报一个课题或者是写自己的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选题,选题选的是什么?它的切入点在哪?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就是问题意识,这个东西我能不能做得了,我做出来能不能发,对不对?这个问题意识是要贯穿到整个我们的论文当中,我们的课题当中,我们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当中的。就是说问题意识是特别关键的。就一篇小论文来说,这个问题意识一定要体现在题目里面,我们的大纲里面,整个的论证里面以及结尾里面,如果我们的问题意识把握不住,切入不进去,那这篇论文很难成功。
那么问题意识怎么来培养?就是说我们无论是依据自己前期的知识积淀,还是说从事具体的实际工作,还是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自己刻意去想一下,他们写这篇文章到底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特别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去看一下《中国社会科学》(国内人文社科类最顶尖的期刊),要是能在那上面发一篇文章,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能在个别的学校,有一篇文章能发《中国社会科学》就可以评教授了。而这本期刊上面文章的质量是真的非常高的,就看那些文章,他们是怎样去发掘问题意识,特别现在有很多期刊的第一个部分,他们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要写一个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探寻,就是说这篇文章在学界内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而我们研究的问题与他们的区别在哪?就是说我们在他们之上继续要解决的问题在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前一段国家的社科基金以及包括教育部的社科基金,还有这两天我看到陕西省的省级课题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些课题的标题的题目,就可以鲜明地看到他们去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不论是开题还是申报课题或者是写小论文,如果我们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的话,完全可以去借鉴一下他们选题的规范和角度。
2)话语表达
就文章里面的话语而言,可能每个学科都不太一样。比如说,马理论的一级学科下面的几个二级学科,每个学科之间它的话语体系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我们去写论文或者发论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话语体系。一定要注意学科内的话语体系,因为每个期刊对话语体系是有明确的要求的,如果你写得太白或者写得特别的偏哲学或者是偏历史学,那都不符合某个期刊他们固定的风格。另外一方面,为什么要讲话语?就是我们刚开始特别对硕士生来说,先要训练的就是怎样把想法转换成文字,可能我们想了很多,也能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就是不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转化成我们期刊所需要的话语,这一块是需要大量的训练的,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讲到的,为什么写论文、发论文需要一个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话语。可能刚开始我们写论文的时候,写得比较粗糙,比如里面有具体的句子、词语用得不太贴切。当我们经过了几篇论文的写作,或者经过一个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或者课题的结项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整个的话语水平会有一个大幅度地提高,就是说我们怎样能把这个过程往前赶,或者往下压缩,这个锻炼的过程或者学习的过程,时间越短越好,越靠前越好,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训练,也是一个最容易提高的训练。那么我们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话语能力?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我研究生期间,刚开始,我都不知道论文是一个什么东西,对吧?真的是这样。到研究生二年级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毕业需要发表小论文,我们考博也需要发表小论文的,要有小论文的积淀,要有个人成果的积淀。那时候,对于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不太了解,那就开始去学习如何去写论文,如何去发论文,感觉提升最快就用了半年时间,写了很多,虽然没发表,但是非常有用,通过这一段过程,我提升最大的就是话语水平,我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一个话语表达。
当然每个人的话语表达风格是不一样的,但是至少要保证这段话说得是完整的,是清晰的。这一点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要特别必注意。我建议,一方面是要多写,另外一个方面要多去看,比如《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每天都会发有理论版的小论文。可以参考或者模仿它们最基础的话语,来训练提高自己。还有就是一定要在我们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尽量不要突破自身学科的范围,因为每个学科它的话语体系的规范是不一样的。
3)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里面,期刊编辑会特别注重的一个关系就是逻辑关系。我们在酝酿论文、写作论文的时候,我们的基本步骤是从什么开始的?首先,要从一个问题来拟定我们的小论文还是大论文的题目。接着,就是要酝酿你整个的大纲的架构,这个大纲的架构,就是我们逻辑体系是怎样来架构。可能每一篇论文需要三章四章,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平行体系的六章七章的,就这个最基本的、最显眼的逻辑体系,一定要是特别清晰、特别严谨的。如果这一块的逻辑体系都达不到标准,这篇文章是不成功的,然后接着往下延伸,就是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段落下面的逻辑体系。比如,我写第一章,那第一章的逻辑体系是什么?下面有论证,我怎样去论证观点一、观点二和观点三,这是需要逻辑的,然后接着再深入一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我们写论文的时候,一定不要说想写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写这就去写这,想写那就去写那,那写出来的逻辑关系肯定就不那么清晰。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写论文的时候,它的顺序是从标题、大纲接着往下走,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4)理论支撑
为什么要单独把理论摘出来来讲,因为我们学科论文它有固定的理论支撑,特别是马理论的,我们要写一篇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不是用我们的话把这个问题说下来,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把问题说清楚,需要用前人的理论来支撑我们的这个问题。
马理论下面有时政、有原理、有近代史、有外马等等,它们每个学科之间会有它的理论体系,可能现在很多的期刊,它里面会专门开辟一个栏目,有专门针对马理论的某一个代表人物或者马理论的某一个思想,会有这样的栏目划分,这种文章特别需要一个理论支撑。
5)思想独特
就是我们整篇的文章要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不要说整篇文章写下来之后才发现不知道想阐明一个什么观点。或者写完之后,发现我们这个观点特别大众化,就是我们所想的所写出来的,别人已经说出来了,特别是很多人都已经这么认为了,那我们所谓的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成了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再重复一遍。要提炼出来一个我们自己的独特思想,独特观点,但并不是说要跟别人的思想、观点完全不一样或者超越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就是说别人从这个角度认为,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认为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一个核心的思想问题。
以上就是一篇论文它包括的五个关键要素。这五个要素里面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然后最容易提高的是话语表达,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来说,可以经过系统训练,进而使整个水平得到提高。逻辑关系是需要我们整体去把握、去注意的,如果我们前三个要素能够把握到位,那这篇文章至少能够到可以发C扩或者北核的水平。就是说先不去看我们具体的写作内容,看我们的标题,看我们的逻辑体系,看我们摘要、结论里的话语表述,从这三块就基本上可以判定我们这篇论文是否可以发表到一个高质量的期刊,是否可以申请到一个具体的课题。像我们申报的课题可能字数会有限定,比如国家课题大概就是7000字,7000字里面就直接会体现到这三块,问题、逻辑、话语会体现得特别明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