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网上发文章 3个月写8篇稿,稿费1080元,这些写作真相,新手小白越早知道越好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哈喽,我是可晴。
最近写作又陷入一个新的怪圈。
不同于最开始完全摸不到门道,现在影评稿接选题基本可以一两稿过,但焦虑却反增不减。
以前在门外,凭着一腔热血想敲开这扇门,只觉得稿件能有人收就可以了,完全不在乎稿费多少。
可如今,入了门才发现,笼罩在鸟语花香之下是无数蚊虫叮咬,不由得开始计较得失。
3个月写了8篇稿,稿费1080元,截至目前实发380,「靠写作实现经济自由」的目标,越发觉得遥不可及。
这期间,我时不时会陷入「是否值得」的内耗情绪中不可自拔,可每次反复纠结后,又总会选择继续前进。
只是忍不住会想,如果早点知道这些写作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许心态就能更平和些,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内耗挣扎。
01 关于稿费
和很多小白一样,我最初决定学习写作,很大部分原因是被晒稿费的帖子所吸引。
翻了不少分享帖,虽然已经了解到写作赚钱不是件简单的事,但看着稿费截图上200,400,600的转账记录,总不免心中还是有所期待。
可直到自己接选题写稿,才知道,原来稿费是按月结算,那些大几百稿费可能是几篇累计。
而且,并不是过稿就算当月稿费,要看具体发布时间。
比如我有篇稿子6月写完,却直到9月才给安排发布,那稿费正常就是10月才会发,还得是不拖稿费的情况下。
所以,对于新手写作者而言,可能前期写一两个月稿,都收不到稿费,只有到稳定写稿阶段,才能每月都有进账。
写作投稿还有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底应该从高价稿投起,还是从低价稿写起?
余华曾说过,他早些年投稿时,不管自己小说写得怎么样,一上来就先往最高档次的杂志寄,被拒稿后,再换低档次的杂志,再被拒就再降低档次,一家一家投过去。
自媒体也是如此,大号比小号过稿难度更大,稿费自然也相差很多。
有些人会盯着某些大号投稿,认为小号给的30元、50元稿费没有意义。
我起先也写了几篇文章投大纸媒,可接连被拒稿,自信心很受挫,便转向自媒体小号,拿了两篇几十的稿费。
之后,便报了影评写作课,课程结束后可以持续接选题,基础稿费也涨为100元一篇。
稿费刚过百时,开心了好几天,可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得到了就会想要更多。
后来看到群里约讲书稿,一篇稿费800+,总忍不住想,当初是不是选错了方向。
不同类型稿件的基础稿费相差很大,如果基础不错,直接学习高价稿也许能事半功倍。
但如果写作基础和心理素质都没有那么强大,从低价稿写起能更快入门,之后再一步步追求更高稿费,也未尝不可。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所占据的这个地方,而是我们在不断前进的那个方向。”
02 关于时间
在家学习写作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对时间流逝有了深深的恐慌感。
以前工作时,周一总盼着周五,恨不得天天是周末,而现在却很担心周五来,总觉得还没什么产出怎么一周就又过去了呢。
即使紧锣密鼓地写稿,我现在每周也最多只能完成2篇稿件。
通常写一篇需要三天时间,用半天搜集资料找思路,一天半时间写初稿,再有一天修改成稿。
虽然有效写稿时间不过一天,可每次写时,思路总容易堵住,往往大半天只敲出几行字。
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但人又必须坐在电脑前,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慢慢地磨,直到后面终于能较为完整地写出来。
枯坐的一个又一个小时,是最难熬的。
如果没有交稿截止时间,很容易就放弃了,我有好几篇自己找选题写的稿子,都只开了个头,一直到现在都没写完。
粥左罗在《从零开始学写作》中曾强调过:“想长期坚持写作,就必须主动去创造「不得不」的场景,借助外力逼着自己写完。”
对新手小白而言,特别是像我一样自制力不是很强的人,一定要抓住接约稿的机会,要相信绝对是第一生产力。
我很庆幸之前报了媛媛老师的写作课,课程结束后还能持续接选题约稿,目前不缺稿子写,缺的是时间。
最近家里有事,加上还想学习其他类型的内容,而且也不能永远保持元气满满的状态。
所以一方面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一方面又有很多时间虚耗过去。
《短篇小说创作指南》里曾说过:“每一位写作者迟早都会意识到,在一个人的创作生涯之中,很少会有真正闲适的写作时光。”
我之前习惯了在电脑上码字,总要有整块时间坐下来才能进入状态。
现在越发觉得需要养成手机同步码字的习惯,在无法避免的杂事中见缝插针地坚持写作。
03 关于写作课
网上对写作课的态度无非有两种,有人认为是割韭菜,有人认为行之有效。
其实各有各有的道理,差别的主要点就在于是否能从写作课中实实在在受益。
我目前报过两个写作课,一个影评写作,一个商业文案,可以说都没有踩坑。
媛媛老师的影评写作,是领我入门的写作课,让我学会了拆文、行文逻辑这些最基础的内容,还实现了单篇稿费过百的小目标。
人们常说:“第一任老师,是最重要的老师。”
其实想想会觉得自己挺幸运,刚踏入社会时遇到一位好领导,教会我如何发邮件如何安排流程,此后换了好几家公司,我的工作习惯也一直会受到赞许。
决定认真学习写作之初,就遇到媛媛老师,她一对一教学深入浅出也很擅长鼓励人,让我在百般受挫中首先重拾了自信心。
而且最重要的是,并不是课程结束后就完全消失了。
媛媛老师还经常会在群里发约稿选题,搭线编辑老师,目前我写的影评稿已经赚回学费了。
但影评稿并不是唯一选择,我还在尝试其他类型的写作,希望在探索多种可能性后再确定专精方向。
7月份时,我又报了一个商业文案课,老师批改作业很细致,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打开了很多写作盲区。
只是这两周家里杂事太多,落了不少进度。
从明天开始要认真赶进度了,必须在月底结课前守住「既然付了钱就一定要好好学」的自我承诺。
每次选择写作课,我都不是脑袋一热就报名了,而是会提前做功课。
我会去翻看老师以往的文章,看他们写的内容和文笔自己是否喜欢,看他们的写作成长历程是否可借鉴。
同时排除一些可能有雷的写作课:
比如助理都有好多个的大型写作班不报,虽然这种教课老师头衔看起来很厉害,但学员人数太多,水平又参差不齐,改稿很难出自老师之手。
还有一些老师,每天发好几条朋友圈,我一般也会pass掉。
初看时鸡血满满,但连续看几天只能徒增焦虑,而且总觉得更偏销售一些,不像自己还在写稿的人。
另外就是,自己情绪不稳定,需要粉丝或者学员哄着的就更不能报了。
写作课不是万能的,当课程结束后,会有一段时间的落差感。
像是又被扔回茫茫沙漠中,没有了领路人,需要自己再一脚深一脚浅地寻找方向走下去。
一门写作课也如同其他世间万物一样,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只要能解决当下的某一个问题,那就是值得的。
04 关于同路人
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总希望能找到同路人。
我在开始学写作时,关注了很多写作者,那段时间各平台最常推送给我就是这类内容:
“三个月实现稿费月入过万”
“我靠写作月入五万,但其中的苦你吃不了”
“一篇稿子赚2k,我是怎么做到的”
标题直戳心窝,我每次都忍不住点开,但在觉得他们好厉害的同时,总会隐隐生出「自己也一定能行」的想法。
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但现实是,即使每天都坐在电脑前,我每个月也拿不到四位数的稿费。
这种落差感,让我有段时间又陷入焦虑内耗中,不停地质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行,就这么坚持一年后还是一事无成怎么办。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件事或一个人除了会影响你的情绪,什么都给不了你,一定要尽快远离它。”
上个月我关闭了平台上的个性推荐功能,不再被动接收会让我烦躁不安的信息。
转向关注几位比我起步早,但离我又没有那么遥远的素人写作者。
她们已经渡过新手期,能够在自己的账号上稳定发布内容,偶尔有爆款内容出现,但还远远达不到靠写作实现经济自由。
虽然内容方向不尽相同,可每次看到她们更新,就像知道身边有位朋友也在努力一样,让人觉得很安心很有动力,督促着自己坚持写下去。
张爱玲曾说过:“没伞的挨着有伞的人走,靠得再近也躲不过雨,反淋得更湿。”
那些远远超过自己的人,就把他们作为目标放在心底就好了,不要拿他们现在的成绩来要求自己。
日常多关注自己蹦几下也许就能够得着的人,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写在最后
这段时间,让我再次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写作上既非天赋异禀,也做不到异常勤奋。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截至目前,我对写作这件事依旧热情不减。
虽然现在稿费很少,写作的过程还是让人头秃无比,但每完成一篇稿子都能收获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特别是一稿过时,总让我觉得曙光就在不远处,想要再坚持坚持。
这条路还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如果现在不走,将来又会后悔。
只能了解并接受这些写作常态,慢慢学会不过多苛责自己,不停地往前走,用看得见的成长来对抗偶尔的焦虑。
最近很喜欢林清玄的一段话:
“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
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水,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