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不给提款解决 欠款6000万?教育平台被指控后回应“没跑路”,网友:还能信吗?
本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引言:在考研圈红极一时的教育平台,曾被称作“新东方劲敌”,如今却要跑路了?
最近,教培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800多位讲师集体喊话,公众号主体发生变更,公司内部股权疑似出现问题……真的拖欠了6000万元资金吗?
卖课人变追债人
疑似卷款跑路
自打2023年7月起,的提款账期就越拉越长,一大波用户表示取钱难如登天,多个教师联盟的QQ群、微信群开始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蔓延。
据说,在网上“讨债”的人数已达到884人,欠款金额从上千到几十万不等,最多的达到百万元以上。根据多个群聊内容显示,多数讲师跟平台多次协商后,提现款项至今仍未到账。
某考研辅导机构的负责人透露,2023年暑假时,工作人员曾私下提醒过机构,如果有学费存放在平台最好早点提现。
而当时正好是考研机构报名火热的阶段,单量非常多,考研机构只顾着扩大业务增收,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如今一看,或许在那时就已经存在资金断裂的问题。
到2023年11月,网上开始大面积出现无法提现言论,越来越多的个人讲师与教育机构发现后台资金难提现,即使显示提现成功也始终没收到账款。
就在这时,与考研机构对接的负责人称,机构在平台账户的50多万元估计是取不出来了。这不把人给吓懵了,机构负责人立刻跟几个团队核心成员去了上海总部现场,看到在现场讨债的人很多,甚至还有很多警察。
现场讨债效率似乎高一些,迫于“群众的压力”,会给到场人员一份暂时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像在电话里头避而不谈。
去现场讨债的人很多,据透露,有一位从河南来的英语教师直接住在了总部里,欠他的钱有几十万,他就每天在公司洗漱、洗头、吃外卖,也不公开闹事,用这种方式折磨,坚持了大概几周,与其协商私下解决,他才从公司搬走了。
今年1月,多名线上讲师开始向媒体爆料国内在线学习平台出现资金延迟甚至无法到账的问题,而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应,平台方没有卷款跑路,只是在对历史结款进行排期,之后慢慢发放。
天眼查数据显示,是上海仙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平台,在2023年7月至9月的时间段内,仙栎科技原法人代表宋相伟有三条被限制高消费的记录,涉及的总金额约为1205万元,而这些记录同时还牵涉了多个司法案件。
而今年2月1日,仙栎科技的法人代表由原董事长、CEO兼创始人宋相伟变更为李璐。
图源:天眼查
在之后的时间里,从2月21日起至今,仙栎科技有了20条开庭公告,都属于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5月2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粉丝迁移通知,公众号主体发生变更。当日该事件冲上微博热搜,回应,迁移公众号的原因只是为了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而实际上,据内部工作人员透露,是以比市场价还要低的的价格卖掉了近60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近两个月内公司员工也疑似出现薪资打折发放和欠薪的情况。
时至今日,整体欠款资金规模超过6000万元,但官方却否认这一情况。
此次提现难事件,让众多教师、教育机构甚至是学生都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预收学费模式下,大量学费直接进入以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账户,而押在第三方平台的钱却无法提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资金去哪儿了?
市场猜测,的资金链断裂多少与公司股权纠纷沾点边,由于原股东团队与现团队在股权架构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可能耗费了大量资金解决公司内部股权纠纷。
母公司曾疯狂烧钱换增长
却未获资本市场认可
提及股权纠纷的复杂局势,就不得不回溯到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纷争,这曾是互联网教育行业早期筹备港交所上市的重要参与者。
而作为沪江旗下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其股权问题自然也深受沪江整体股权纷争的影响。这两者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互联网教育行业中一段错综复杂的股权纠葛历史。
所面临的遭遇,或许在沪江上市失败不被市场认可的那一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沪江在拓展新业务、经历多轮融资、最终上市失败的过程中,其经历不仅反映了该公司自身的波折,更是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1年,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伏彩瑞创立了沪江语林网,这便是日后沪江的雏形。
2009年,沪江进一步扩展其影响力,正式推出了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校。同年,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
回看国内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2006年到2012年是在线教育机构的探索期,这一时期多个在线教育龙头公司成立;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则是在线教育行业的爆发期,在线教育投融资市场十分火热,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而2017年下半年起,在政策逐渐收紧的情况下,在线教育行业整体有所降温。
沪江是在2018年7月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的,根据招股书来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沪江总营收分别为1.84亿元、3.4亿元和5.55亿元,2018年前八个月,沪江的营收为4.36亿元,营收增速也算是比较可观。
图源:企业公开财报
当然,沪江迅速增长的背后,也是国内在线教育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5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3%。
沙利文企业增长咨询公司早在2018年就对未来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据其分析,预计到2022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显著增长至人民币5792亿元,同时,从2017年到2022年,这一市场预计将保持高达23.8%的年复合增长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沪江居然连续三年大幅亏损,2015年到2017年累计亏损12.4亿元,2018年的前8个月亏损8.63亿元,这一亏损已远超2017年的数值,没有让资本市场看到它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不顾死活”地烧钱打广告、做营销成为沪江持续亏损的主因,2016年到2017年,沪江打广告的支出分别占当年营收的78.5%和67.6%。
对比同时申请上市的新东方,其招股书显示,2017年,新东方的销售成本1.43亿元,而沪江的销售成本已经达到了2.23亿元。
不得不承认的是,近些年在线教育高速发展,平台之间的同质化较为严重,市场竞争更是激烈,促使营销推广的成本提升,但行业的内卷又导致课程价格难以提高。
而获客成本、转化率和续费率是衡量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能否实现盈利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在内卷的大环境下,许多在线教育公司都面临着难赚钱的问题。
沪江也不例外,从业人士指出,沪江这类公司模式不新颖,没有讲故事的点,而且一直在亏损烧钱,后期盈利相对困难。
大约是烧钱换增长的模式未受资本市场认可,沪江2018年申请的上市事项以失败告终。
之后的一年,沪江高层发生巨震,创始人伏彩瑞不再担任董事长,取而代之的是资方代表宋相伟。
2021年,的业务被单独分出,由仙栎科技担任运营主体,宋相伟出任仙栎科技董事长、CEO兼创始人。
当时市场猜测,沪江的创始团队因上市未果导致对赌失败而出局,沪江与A股上市公司皖新传媒签署的《投资合作协议》也有迹可循。
不过根据教育行业投融资人士透露,目前沪江创始团队与现任团队在股权架构上仍未完全达成共识,沪江创始团队尚未完全退出,团队对退出资金分配存在较大争议。
不是先例
在线教育行业摇摇欲坠
疑似卷款跑路的事件其实不是特例,其背后的在线教育行业模式值得深刻反思。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以便捷、高效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源源不断暴露出来。
图源:时代数据综合整理
据网经社教育台不完全统计,优胜教育、学霸君、趣口才、华尔街英语、课观教育、朗运教育、大力教育、万门教育、思维造物、小音咖都先后传出过“翻车”事件。
另据《2024年Q1中国数字教育用户体验与投诉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Q1全国数字教育投诉问题类型TOP10中,退款问题占比高达59.09%,网络欺诈达11.69%,霸王条款达10.39%。
图源:电数宝
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出于追求扩张速度与规模的考虑,时常轻视了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根本价值。他们采用低价策略来吸引用户眼球,但这样的做法往往无法支撑起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周到的服务支持,最终使得用户体验受损,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当然,还有一些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比如2021年1月18日,猿辅导、作业帮、高途课堂、清北网校四家在线教育机构使用同一位“名师”的宣传广告在朋友圈刷屏。
在猿辅导的宣传视频中,该“名师”教了一辈子数学;在高途课堂的宣传视频中,该“名师”教了40年英语;同时,该“名师”也是清北网校的专家。
网友笑称,这老师也太忙了,一天打三四份工。
还有一些平台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风险。他们通过代收学费等方式获取资金,但却无法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就会给用户和讲师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总而言之,在线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写在最后
在看似平常的表面之下,实则暗流涌动,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以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企业所遭遇的违约事件,或许在其追求上市作为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就早已预示了结果。
在线教育公司的“上市依赖症”是时候该戒掉了,敲钟上市不应成为企业的终极目标与高光时刻,能为客户、为市场、为社会提供预期的价值比什么都强。
您用过吗?您觉得最后会卷款跑路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看法,谢谢。
#头条创作挑战赛#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