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款被风控 银行风控放大招:前置担保费
嗯,确实有些民营银行在这么干。他们通过提前收担保费的方式,来控制坏账的风险,降低违约的可能性。这种提前的担保费,借款人得一次性全付清,就像大家说的“砍头担保费”。
这个提前的担保费是贷款费用里的一大块,提前给了可以帮银行减少坏账损失,跟交押金借东西差不多。不过对借款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借款一到手就得先掏一大笔担保费,这样融资成本就高了很多。银行这么做,也可能会让客人抱怨增多。
背后的原因嘛,就是现在的金融环境让出资方很紧张,怕资产出问题。即便是有兜底措施,也得再加个安全保障。所以金融机构普遍选择在放款前,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最近,一些质量不是顶尖的客户又重新被金融机构和平台关注起来。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开始用一种保底的方法来降低风险。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更安全的风险管理手段——预先担保——也开始流行。
你听说了吗?现在很多民营银行都开始收那种前期的担保费了。
听说有个民营银行在拓展业务时,对于那些信用不太好或者借款额度不超过20万的客户,实施了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这意味着,客户在拿到贷款前,得一次性付清全部的担保费,而这个费率大约在3%到5%之间。即便客户提前还款,这笔费用也不会退还。
在这个制度下,借款人必须先交了担保费才能申请提款。交费后,系统审核通过才会放款。如果把担保费和贷款利息加起来,整体的借款成本差不多能到24%。
业内人士提醒,如果你不选提前担保的方式取钱,你借的钱利息会更高,差不多到24%。只是提前担保时,利息和担保费分开算,利息稍微低一些。
为啥银行要收个提前担保费呢?其实银行也是没办法,主要是想减少风险。以前民营银行的贷款也常常要求提供担保,费用包括利息和担保费,有时候担保费还比利息高,每个月还款的时候一起还。
但随着客户条件变差,贷款的风险也增加了。如果客户没按时还款,担保费就拿不回来了,这样银行就得承担更多成本。所以,采用提前收取担保费的方式,对担保公司来说能减少赔钱,对银行也能先确保资金安全(通过担保公司收费的模式实现)。
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处多多,但其实有不少问题。比如,提前交担保费可能会让客户感觉不好,特别是如果客户提前还钱的话,他们肯定希望能退回一部分担保费,这时候就容易引起争议。
民营银行和其他一些股份行在搞贷款时,很多都走中介的路子,结果就是担保费用问题变得复杂了。有些中介为了多挣那点儿佣金,就忽悠客户说这担保费其实就是押金,要是提前还了钱,这费用能退。等到客户发现钱退不了,就得跟银行闹腾。银行这边儿,既得少给中介点钱,又得想办法把退还的担保费这块儿的成本转嫁到中介头上。
有内行人透露,以前银行放贷挺流行这种前期担保的做法,现在虽然因为得守规矩而少了一些,但还是挺常见的。
这种业务模式,虽说看着比那种砍头息、侵犯贷款权益的做法来得规矩些,但对于吸引客户和用户体验来说,可就不那么给力了。尽管如此,银行为了控制资产风险,特别是那些不太稳定的客户群体,还是会不自觉地加强风险管理。
前置担保就像是银行兜底模式的升级版。经过好些年头的发展,银行(出钱的)、担保公司(增加信用的)和助贷平台(有资产的)这三方面已经配合得相当默契了。他们在向那些不太容易获得服务的客户群扩展业务时,都是互相帮忙,共同赚钱的。
像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这些地方,都是参与这种增信业务的大头,他们靠着跟融担公司和助贷平台的合作,能稳稳地赚点钱。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主要是提供资金,通过三方一起保底的方式,来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
现在看,根据金融机构是否愿意承担资产风险,我们可以将兜底的方式分为三种:由平台来兜底、由担保公司来兜底、以及资金方只承担有限的风险。在这几种方式里,平台反过来担保的模式在现在的助贷业务中用得最多,因为真正有能力全面兜底的担保公司并不多。
这个平台有个特别的玩法,叫做“通道模式”。简单来说,担保公司会给那些在助贷平台上借钱的人提供担保,让他们能从银行拿到钱。同时呢,这助贷平台得给担保公司一些承诺,还得交点钱做保证金。
如果真的有人没按时还钱,助贷平台会通过担保公司来还给银行。
在这个情况下,很多时候,担保公司其实只是走个形式。通常,助贷平台的能力比担保公司强不少。因为大家都在抢生意,所以现在担保公司的收入大概只有0.2%到0.3%。
接下来,还有个关于保证金的点子,就是基于风险共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助贷平台先给担保公司交一部分保证金,然后担保公司再把同样金额的保证金交给银行。这样最终的风险就落在了银行身上,这种做法一般适合那些银行自己风控能力很强的业务。
至于保证金的比例嘛,可以是10%,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定。基本上,平台和担保公司只负责这部分保证金的风险,超出的部分就由银行自己解决了。
担保公司基本上就是给自营产品做背书的,银行提供钱,担保公司来担保和负责。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担保公司会帮客户偿还,而银行就能拿到固定的收入。
民营银行也是这样,他们主要是做这种增信业务的,外部来兜底,银行就能稳定赚钱。这种担保费用一般比较高,大概在5%到8%之间吧,对于担保公司来说,如果能分到8%以上的利润,基本就能抵消风险了。
行内人士表示,只要银行找担保公司,肯定是需要他们来兜底的,转移信用风险嘛。不管是担保公司自己承担风险还是资产平台来承担,对客户的担保费用都挺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融担公司自己承担风险,二是他们帮忙代收平台的费用。
银行搞融担兜底的好处可真多,比如坏账有人赔,提前把账本清清爽爽地弄好,这样对名声没影响,还能稳稳当当扩大业务。说实话,看现在的消费金融和其他贷款业务,能大把挣钱的基本都是那些固定收益项目。为啥?因为现在的资产质量不咋地,风险挺难控制,所以银行更偏爱这种稳当的业务。
但现在市场上钱多得是,好资产却少得可怜,这让资产平台变得牛气起来,他们越来越有话语权了。举个例子吧,过去两三年,这些平台要付给投资者的利息高达9%以上,现在降到6%以内,有些大平台甚至只要4%或者更低。
说不同的贷款帮助平台,他们对固定收益的态度也五花八门。像蚂蚁、字节这样的大公司基本不碰固收业务,它们更倾向于分润模式,而且要求拿到手的分成比例越来越高,有的甚至想要6%左右的利息分成。
而那些规模小一点的平台,主要是靠固收业务吃饭,因为面对的客户群体风险高,坏账率也高。但这些平台也越来越强硬,一直压着资方降低固收成本。
有些借钱的平台说,他们只考虑那些能保证资金成本在5%以内的合作伙伴。不管是地方银行还是民营银行,都得满足这个条件。相比之下,大银行的利率更低,差不多在3%。在过去,民营银行的资金成本大约是6%到8%。
为了找到更多稳当的投资机会,很多公司开始降低标准,甚至接受高达36%的成本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