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考填报志愿 AI+高考志愿填报,是技术赋能还是智商税?
填高考志愿是否可靠
今年 AI 志愿填报之所以火热,是由于近期 AI 语言大模型的流行化,这不禁让人误以为高考志愿填报也会像语言大模型一样,输入分数和意向,AI 就可以直接帮你生成最终的志愿清单。实际上结果如何? 会有想象的‘优秀’吗?能否实现定制化的专业生成呢?让我们通过 来试验一下。
首先用 3.5 根据分数、选科情况、推荐院校和专业情况进行对话。本次选取了山东考生,分数为566分,选科情况为化学、生物、政治。
通过与 对话,可以看到其推荐情况不如预期。根据既往情况和高考志愿填报专业大数据软件分析,山东的 566 分并不能达到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 985 院校的门槛,学校推荐层面不具备参考价值,不能采纳并报考,滑档风险较大。
在专业推荐层面,则具备参考价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查看并选择有哪些相关专业可以报考。并可以就自己喜欢的专业进一步与 进行沟通了解。
接下来,询问 不同专业的比较情况。当选择志愿在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之间摇摆不定,询问 的意见。
通过沟通, 在你面对专业选择困境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考量方向。会提供未来专业学习方向以及就业前景等,通过多层面建议去进行自我评估,选择更契合自身发展规划和兴趣的专业。
如果想要进行同一大学不同专业的比较, 是否能有效分析利弊呢?
可以看到, 能够从学校声誉、临床资源、地域气候等分析不同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优劣势。其它专业同样可以询问。它能够辅助考生进行综合评估,针对特定专业优选学校的时候可以参考其建议。
相关专业的未来就业情况预测方面, 能够从大的方向和趋势上,进行相关专业的未来就业情况预测。
而职业规划师张雪峰表示不建议学临床医学,因为时间长,所谓‘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整个学习周期起码是 10 年起,心理压力可能会很大。但临床医学算是大学专业里对口就业率比较高的。这比起 AI 更多考量了人性化要素。
关于山东省的选科限制会如何影响专业的报考? 给予了相关回答,但不够准确详细,具体报志愿时还需参考省教育考试院对于报考相关专业的选科限制要求。
付费规模 9.5 亿元,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
志愿填报服务的未来模式是‘人工+智能’。人工主要发挥其‘有温度’的优势。在服务过程中,老师通过接触感知到家庭的教育认知、经济实力,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等情况,并基于分数对城市、学校、专业等提出方向性的建议。但人工咨询也存在效率低的缺陷,像很多咨询老师经常需要通宵解答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基于此,‘人工与智能’的结合能够减少重复性、数据性的劳动,进而帮助学生高效匹配志愿。工具化的高考志愿填报 APP 像是一本智能的电子字典,更多起到辅助决策与解决信息差的作用,对海量信息快速进行智能化分类检索,也就是把海量的信息根据城市、地域、兴趣爱好、专业倾向等进行规模化缩减,让使用者从数万个院校专业组里找到几百个适合自己的、可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庞大的需求衍生出志愿填报服务的市场。据艾媒咨询报告,2022 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 8.8 亿元,2023 年的市场付费规模将预计达 9.5 亿元。未来,随着高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多,高考志愿报考付费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企查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以前,我国高考志愿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2016-2021 年,我国分别新增高考志愿相关企业 107 家、134 家、169 家、304 家、518 家、720 家。在天眼查上检索‘志愿填报’,发现目前已有逾千个软件著作权登记以及商标、专利申请。
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的火爆和利润丰厚的背后,正凸显出行业的野蛮生长态势。这一状况使得真正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师供不应求,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而目前行业问题普遍存在,比如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不真实、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出现诈骗等情况,这让考生和家长倍感担忧。
市场中一些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实际上只是临时招聘的社会人员,仅通过几天的简单培训就上岗实操。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自称为‘志愿填报专家’的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仅凭总部培训的‘台词’就对考生和家长进行指导。这种‘精准填报’的背后,实则是对考生和家长的信息不对称的‘精准收割’。
‘七分靠分数,三分志愿填’,如何凭借自己分数选择一个最适合又不亏分的大学,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的焦虑之事。然而焦虑之下不可盲目,面对行业问题,也不是对 AI 高考志愿填报说‘不’。而是让 AI 大数据成为助手,切实回归自我的职业规划,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理想的‘象牙塔’。AI 高考志愿填报不能只关注其‘生意’属性,更要关注其关乎学子未来的责任属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