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小说 追忆路遥:他有对人的悲悯,写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上官云)路遥,已故当代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在这部堪称经典的著作中,路遥以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讲述了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的陕北高原农村普通青年的平凡生活。
著名作家路遥。郑文华 摄
这部作品出版后即引起强烈反响,即便在路遥因病去世后,依然热度不减。今年是路遥诞辰70周年,许多读者仍在怀念路遥,怀念《平凡的世界》。
路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通过不断努力,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路遥从进入延大,到去世以及身后的一些重大活动,延安大学原校长申沛昌是见证人,对一些情况都比较了解。
“1983年11月3日,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世界广大,但挚友不多。学校三年,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日前,在“不朽的星辰——路遥诞辰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申沛昌说。
他评价道:“路遥的一生与苦难为伴,与奋斗同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既是路遥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路遥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路遥的座右铭。”
确实,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一个关键词。他始终认为,人生就是要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的。
《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对上述生活态度的实践之一。申沛昌说,《平凡的世界》分为三部六卷100万字,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路遥抱着“是刀山也要过去”的决心进入作品创作,又历经三年才最后完成这部100万字的鸿篇巨著。
作家路遥。郑文华 摄
“那个时候,他日常生活写作时常常常忘记吃饭。”申沛昌说,这部书写完,路遥把笔扔出去,照了照镜子,看着疲惫的脸,两鬓有那么多白发,“即使这样路遥还是无怨无悔地说,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为选定的目标而献身是永远不悔的。”
摄影师郑文华为路遥拍摄过不少照片。他说,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是《早晨从中午开始》,《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最佳的文学创作阶段。
“路遥对青年作者说,你要写小说先得先会吃苦,走文学这条路是吃苦的路。”郑文华还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在花园碰到路遥,路遥也在溜达,“我说,路遥你怎么起这么早?他拿眼睛瞪我一下:我还没睡呢,每天早上写完溜达一圈就睡觉。”
郑文华说,路遥最喜欢的音乐是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后来特别喜欢小提琴曲《梁祝》,每次出发到外地怀里都揣着一盘磁带听。
“后来别人问我路遥的特点是什么,我回答路遥最爱听的是小提琴曲《梁祝》,最爱抽的是云烟,最爱看的是足球,最爱干的事就是写作和创作。”郑文华总结。
《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的确,尽管岁月流逝,但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依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这些作品的价值和魅力在哪里?
评论家白描说,“我们现在评价路遥,不应把路遥理解太狭隘了,我们整个评论界或者读者当中,更多的是关注路遥能吃苦,在苦难当中,在逆境当中勇于奋斗,着眼点过多的局限在励志上,事实上,路遥和他的作品绝不止于此。”
“在《平凡的世界》中,他的出发点是对人的一种悲悯之情,一种大爱之心,他写的不是社会学上、伦理学上是非对错的关系,他小说的指向是对人的悲悯,写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白描解释道。
对于路遥作品长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如此理解,“路遥的作品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去阅读,正说明路遥是为大众写作。路遥曾经写道,‘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伟大的世界’,作者在写作的一开始,他的目标设定就是人民。”
“所以,这本书获得那么多人的欢迎理所应当,是作家这种追求的自然回报。”白烨说,“他是眼里有读者、脚下有大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这个形容对路遥来说是最准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