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难 大学生创业有“三难” 成功率还很低(2)
压力太大承受难
“当初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周围反对声一片,都说‘刚毕业什么经验没有,不好好工作就想自己当老板。’后来公司破产了,压力就更大了,整天都不想出门,感觉自己没脸见人了。”韩锋这样形容自己创业时遭受到的压力。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韩锋,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一年多以后,和另外两个同事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从事企业的小型局域网络组建,同时做企业网站和域名服务。公司规模不大,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由于享受到当地政府优惠政策,三个人实际投资只需要20万元。
“由于在以前的公司有一些客户积累,加上创业初期很多问题还没显现出来,公司成立后的前四五个月,还是赢利的。后来,因为竞争太激烈,当地大大小小的网络公司有200多家,业务开拓不好,加上三个合伙人之前都是做技术的,管理意识淡薄,很快就亏损了。”亏损3个月后,公司申请破产,工商部门来清算了债务,最后算下来,韩锋亏了2万多元。
“虽然公司刚成立时,周围人都很反对,但看到我们前期效益还不错,又都夸我有本事;等到公司破产了,说什么的都有了。当时,公司破产不是让我最难受的,周围人的不理解、瞧不起才是最让我心里难受的。”
如今,韩锋在一家外贸集团做人力资源管理,上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上次创业失败了,但收获还是挺大的。我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学习,目标更明确了。35岁之前我不会再考虑创业了,但并不代表选择放弃,以后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给予宽容和鼓励
大学生创业路上的“三难”,或许该让人们反思一下:大学生创业难,在很多时候,不能够只抱怨他们不努力、没热情、没能力。将创业难、创业率低全归于大学生身上,恐怕无法真正找出问题的症结。
北京研究劳动问题的专家郭兴昌认为,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很缺乏,很多大学生可能有创业想法,但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经验,不知从何做起。因此,高校急需在创业教育方面转变观念,加深认识,不能简单地把专业知识跟创业能力划等号。
郭兴昌还指出: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创业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支持,很难获得创业资金。目前,虽然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但在政策的落实上、程序的简化上做得还不够到位。因此,对很多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即使有了创业的方向,找到了合适的项目,缺少资金来源也将成为他们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伴随着的来自社会各方的议论,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郭兴昌说,当前,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方面,人们传统的观念还没有改变,不允许失败,缺乏足够的宽容。在这种不理解声中,更多本可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其潜能被扼杀。因此,多给予创业的大学生宽容和鼓励,帮助他们坚持再向前走一小步,或许他们就成功了。本报记者 张锐 丁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