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归谁管 “地摊经济”在武汉,摆地摊月入2万?探访后发现真实人间……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成为热词。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一时间,这个话题就迅速冲上了热搜。
有人已经在某APP上开启了“五菱荣光售货车万人团”,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还有大神做了一份“万亿‘烟火经济’新风口”;甚至有网友已经出了一版“史上最全北京摆摊地点”。
有人编写了城市地摊财富秘诀,这目录的思路也太清晰了吧!
武汉的夜市和地摊经济也在慢慢恢复。5月底,熟悉保成路夜市重新开市,这条有20多年历史的夜市再次回归,空气里混合着熟悉又久违的味道;街头也有不少摊主支起摊位,开启自救......
不少人发现,武汉现在对于摊贩的出街已经管得不严了,以劝导为主。网上也甚至有传言,不少人通过摆摊月入两万,辞职去摆摊成了热议话题……
这几天,我们走访武汉的大街小巷,发现一个真实的摆摊现状,它可能更贴近大多数老百姓的现状。
在江汉路欧丽新天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正在修剪花束,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采访后得知,摊主静静是江苏南京人,今年28岁。2017年底到武汉开始创业,经营了一家养生相关的门店。受疫情影响,追求上进的她,想更加充分地利用时间,便寻思着发展一门副业。
静静向来就喜欢花花草草,摆地摊又是轻资产投入,于是她决定轻装上阵,从摆地摊售卖鲜花开始。
静静从4月份开始摆摊,那时武汉刚解封不久,路上行人并不多。5月以后,武汉的街头逐渐热闹起来,摆地摊的同行多了,静静竞争压力也大了不少。
“不过像母亲节、520、儿童节这些节假日的时候,生意会好很多,年轻人喜欢仪式感。”
静静白天要忙着主业,下午四五点便来到水塔附近开始打理修剪花束,由于鲜花损耗大,有时甚至会摆摊至凌晨零点。但她却并不觉得是负担,反而因此感到充实。
“我以前从来没有摆过摊,这个体验对我来说新奇有趣。每天打理也不觉得累,看着花开,感觉生活像花儿一样,总会有阳光的一面。”
不像大多数鲜花门店,需要高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鲜花价格也水涨船高。摆地摊灵活机动,成本可控,所以通常零售价并不高。
“粉玫瑰、小雏菊、向日葵这些应季的鲜花,很受女孩子的欢迎。我的顾客觉得我的花新鲜好看又便宜,有时还会加我微信,帮我介绍顾客,我真的特别感谢她们!”
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会“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鲜花这种非刚需的消费,大众会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
静静坦言,并没有指望通过摆地摊赚很多钱,“主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认识不少可爱的顾客,他们喜欢我的花,我就很开心了。”
接下来,除了经营门店和摆地摊,静静甚至还想再发展一个副业,用来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经历这次疫情,“未雨绸缪”成了大多数在武汉生活的人的主旋律……
“农家番茄10元/袋”,这是泰宁街路口一处极不起眼的摊位,摊主是附近五芳斋的一位员工,忙完了店里的工作之后,她就回到这个小小的摊位。
摊主名叫吴敏红,这些新鲜的蔬菜是她妈妈在老家蔡甸种的,经常凌晨三四点就起来摘菜,她的丈夫空闲时会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带一些菜过来。
“妈妈在蔡甸有一块田,种的菜吃不完,农村人也没有经济来源,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孩子也要上学,我就帮她挣点生活费,总比菜烂在地里好。”吴敏红边说边拿出些新鲜的蔬菜摆出来。
苋菜、空心菜、毛豆、南瓜尖、马齿苋......肉眼可见的鲜嫩,加上社区团购的力量,听说今天一早上她就卖出了30斤毛豆。
吴敏红的小摊生意并不孤单,10元一袋的农家番茄,是吴敏红帮朋友一起卖的;疫情期间,吴敏红做过一段时间的义工,帮大家带菜的同时,也结识了一些经常来买她的菜的朋友。彼此之间都在互帮互助。
通常,她早上六点半就会来摆摊,一天都在这里,如果这边没卖完,可能还会去台北路、渣家路,那边也有熟悉的街坊朋友。
做义工期间,吴敏红发现儿子的班主任也是一名志愿者,看到吴敏红免费做义工,她经常劝说吴敏红:“你的孩子上学学费也贵,我们做老师的经济收入高点,孩子也大了,你还是要挣一点,哪怕是一块钱。”
后来吴敏红就开始了做起了摆摊,“不摆不行,门面又租不起,挣点伙食费。”她朴实地笑着说。
吴敏红的摊位前,街坊络绎不绝。
一旁泰宁街旧货市场的老板,望着眼前吴敏红的摊位又低下了头,微微说到:“地摊是穷人最后的活路。”
成都的地摊经营合法化了,允许商家在不影响交通、不占用盲道、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占道经营。
“来尝尝我们的甜水面、凉面,还有绿豆汤,尝尝阿姨的手艺吧。”二中旁边一块空地上,兀地多出一张摊位,两位阿姨正在对来往的路人吆喝。
原来这家正是二中旁边的二笨猪冒菜店,受疫情影响,鲜有学生和顾客,她们也不得不另谋出路了。
老板李女士年前特意去成都学做凉面甜水面等,直到今年6月1日开始出来摆摊,手艺才派上用场:“冒菜店人很少,供房租费都困难。没办法要生存,只有摆摊,现在只能靠自己,做点这个过生活。”
摆摊第一天,李女士卖了20多碗,一碗5元的价格低到让顾客都惊叹:“你们卖得太便宜了!”
李女士说她们这才刚开始,也是想让别人知道她们这里价格便宜、味道又好,做个人气,希望有回头客。
这两天,李女士都是早上8点不到就来了,“昨天晚上守到晚上9点,我就想多守一下嘛,多卖两碗,怎么办呢?”
“能摆摊还是感到蛮幸运的,给了我们一条生路,让我们摆个地摊维持生活。”想到还有贷款要还,李女士说什么也觉得要拼下去。
6月2日,支付宝官方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不仅留住青山,而且形成了强势的反弹。
在各大城市中,广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实现V字反弹的小店数量最多。
在五福路,一家“五福美发”的门店下,一排红色加粗的“雪糕批发”大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说好的理发店,怎么卖起了冰棒?果不其然,除了摆摊自救,这类街边小店也在想办法自救,做起了“斜杠店铺”。
店主张阿姨无奈地表示,疫情以来,理发生意变得难做多了,“到外面洗头发、做头发的女士少了一大截,男士理发才15块钱,还有很多人自己在家剪……我现在连房租和生活都顾不过来!”
除了理发手艺,也没有别的技能,面对每个月两千多的房租,张阿姨只能通过售卖副食,增加点收入。
从5月份开始,张阿姨便张罗了一个冰柜,在店门口开始卖冰棒,可以零售和批发,但生意也非常一般。
面对我们的采访,张阿姨很是热情和乐呵,但我们可以想象她背后所承受的压力。
“希望天气热的时候,冰棒生意能好些吧,最大的愿望就是武汉能够恢复疫情前的生活,大家可以正常的生活,恢复往日的人气和活力……”
每年这个时候,武汉街头的栀子花就会准时出场,今年也不例外。路口的唐女士早已将老家孝感种的栀子花,摆在了小小的手推车上。
“以前我都是在巷子里卖,今年可能让摆了,我就出来了一点,生意好点了,但是现在路上人少了,以前50斤荸荠可以很轻松地卖掉。”
唐女士2012年来到武汉,最开始在菜场做生意,后来摊位费交不出来,又到中医院当过护工。
现在每天都摆摆摊,一年四季在这里,售卖的食物也从莲子、地瓜、桃子到荸荠,一年四季轮流变换,毕竟还要供孩子读书养家。
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或许,这也是一个风向标……
没有丰衣足食,哪来万家灯火。
摆出的小摊长阵,弥漫了生活烟火,
“地摊经济”的松绑,
让我们看到重新燃起的希望,
更抚慰了武汉人的心灵。
一座城市需要的不仅是宽敞明净的大街,
高耸入云的高楼,
更是市井民生,
老百姓真切满足的笑容。
今日话题
你支持武汉的“地摊经济”吗?
撰文:零一、圆周
摄影:郭秋裤
设计:罗大发
得意生活原创出品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