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的培育 他山之石|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从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大学创业教育第一门课程——“新企业管理”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多主体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呈现出支持保障有力、产学合作广泛、重视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国际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当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情况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作为三个重要主体,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分别承担着重要作用,从不同层面对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并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美国政府注重创新创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支持创新创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创新战略”、“创业美国”计划以及扶持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律。
1.“美国创新战略”。
奥巴马政府先后三次发布、更新“美国创新战略”,对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09 年首次发布“创新战略”,提出了加大创新基础投入、刺激市场竞争、加速国家优先项目重大突破的三级金字塔型创新发展蓝图。2011年“创新战略”把教育、科研和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支撑,将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以创新赢得未来。2015年,美国再次更新“创新战略”,聚焦制造业、精准医疗、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等九大优先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三次“美国创新战略”的发布,将创新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上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投入与支持。
2.“创业美国”计划。
2012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创业美国”一揽子计划,出台若干创业刺激政策,帮助和鼓励创新创业,这也是2011年“美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美国”的主要政策包括:
一是加大创业经费支持。由美国小企业局(SBA)在5年内投入20亿美元,其中10 亿美元作为影响投资基金( Funds),用于鼓励私营部门投资国家清洁能源、教育等优先发展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另外10 亿美元作为早期创新基金(Early-Stage Funds),用于投资创新型初创企业。
二是加强创业指导。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投资1000万美元为工程类院校建立专门教授创新创业的全国性中心;由小企业局和能源部(DOE)共同发起创业企业指导行动,资助了4个清洁能源企业加速器,对全国100多个初创企业进行创业指导。
三是加快创新技术成果转化。采取措施加快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速度,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建立了一个创新团体(NSF Corps),连接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技术人员、企业家和投资者共同帮助研究人员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投入市场。
3.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律。
20世纪中叶起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如《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 》(Small Act)、《小企业技术转化法案》(Small Act)等。其中,对高校创新创业影响较大的是《拜杜法案》(Bayh-)。在《拜杜法案》颁布之前,美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实行“谁投入,谁所有、管理、受益”的模式,使研发者的创新积极性受挫。1980年,《拜杜法案》的颁布对研发者的权益进行了充分保护,激励了研发成果向产业界流动,带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目前美国300多所大学设有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研发成果获得专利后,可转让给企业,或者由研发者自己创立企业。
(二)学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和研究生的所有正规教育,形成了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1.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设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美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三个部分组成。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由商学院及其下设的创业研究中心开设,主要包括创业基础类课程(如“创业基础”)、金融类选修课程(如“天使资本”、“创业融资”、“私募股权”)、市场与运营类选修课(如“产品发布”、“创业者的市场研究”、“电子商务”)等类型;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主要由相关院系开设,其中工学院课程开设较为成熟,实施了技术创业计划(STVP计划),聚焦某一学科领域或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高科技创业的教学与指导;在实践课程方面,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创业工作室,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到新创企业实习的机会,提供更直接生动的创业体验。其他高校在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各具特色,如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丁曼创业中心,每周五11:00~13:00组织活动,由学生向企业家、投资人、有创业经历的专家等介绍自己的创新想法。丁曼中心还推出暑期实践项目,学生到创业公司实习,以获取灵感和创意。马里兰技术创业学院推出“边做边学项目”,让学生与企业家在一起工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家精神,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是策划组织创新创业竞赛。1983 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大学生就某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做商业计划书,向投资人介绍,争取投资并创办公司。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都相继举办创业竞赛,并形成长效机制。从1990年开始,麻省理工学院每年都有多家新创企业从创业计划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项目发展为优秀的高新技术公司。高校创新创业竞赛,搭建了学生项目与产业界、投资界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初创企业获取更多支持。
三是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指导服务。很多大学已经建立了多样化的孵化机构,包括大学内部的技术转化办公室、科技园、孵化器、创客中心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空间、实验设备和专业指导。
2.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存在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已经开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美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专业教育,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很多中小学也设计实施了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如W.R.Coile中学设计了“未来农民项目”,教师和企业家教授学生培育农作物的技能,通过培育、生产和销售农作物获得收益,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高中设立创业实践基金项目,建成了集讨论室、会议室、操作室、实验室等为一体的创客空间,高中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创立企业并推向市场。
(三)社会机构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美国社会广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企业界、投资界以及非政府组织都在经费、场地、指导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
1.企业界。
美国诸多著名企业将视角投向创新创业,愿意投入资金扶持创业项目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发掘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如英特尔、IBM等公司投资上亿美元,支持相关领域的初创企业,并联合学术界和投资界为新兴技术领域的软件开发者提供技术支持及商业辅导。惠普公司通过“惠普创业学习计划”()支持初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增长,目前惠普已经支持了超过10万名美国创业者。
2.投资界。
多家投资机构组成了全美投资公司协会(NAIC),对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给予经费支持。如协会成员马拉松基金会(TMF),由企业家、投资界高管组成,为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经费支持,每年投资10~20个创业项目,侧重对女性、少数族裔创业者的支持。又如天使联盟(AoA)由140个天使投资人联合组成,共同对创业项目进行遴选和支持,每年支持约20个项目。
3.非营利社会组织。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批以考夫曼基金会为代表的致力于支持创业教育发展的非政府组织,通过资助创业教育、推广创业教育理念来推动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考夫曼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是美国最大的创业教育基金会,于2003年推出“考夫曼校园计划”(KCI),推动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全校性的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开发创业实习项目等方式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此外,如美国创业指导网(NFTE)推出很多为青年创业者的服务项目,至今已培养了6万多名学员,开发了成熟的教材和培训工具。分三个阶段对学员进行培训:一是在创意阶段,指导学生个人或团队讨论、研究并提出创意,撰写商业计划书;二是在发展阶段,通过各种体验式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商机、根据市场调研情况调整修改商业计划书;三是在实践阶段,搭建学生项目与投资界的对接平台,学生个人或团队向投资人介绍自己的商业计划,争取投资、参加竞赛,创立公司并开展商业实践。再如,西雅图市的四雅典(Four )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以下支持:一是组织联谊活动,近四年组织300多次活动,搭建学生创业项目与投资人交流对接的平台,帮助学生找机会和融资;二是提供场地租用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廉价的办公场地;三是开发相关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二、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合作广泛、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国际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一)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
美国对创新创业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如前所述,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为青年学生创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经费支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大学、社会机构、投资机构提供赠款项目,对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经费支持。如佐治亚州政府学生成就办公室设立创新基金项目,给学生提供赠款。创意类或计划性项目,每项赠款1万美元,实践类项目提供20~70万美元的资助,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供规模化赠款,推动优质项目在学区内规模化。美国高校大多数的创业教育中心都有企业家或校友设立创业基金,用来捐助创业教育项目,或者作为高校创业大赛的“种子基金”等。如马里兰大学“丁曼企业家中心”就是在1987年由亨利集团主席迈克尔D.丁曼资助200万美元资金建立的。三是指导服务。大学教师和企业导师对创业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融资、经营管理、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服务。如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聘请一批企业家进驻校园,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问题。四是场地与设备服务。大学和社会机构建设了大量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办公场地租用服务,同时提供3D打印、激光制作等设备。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帮助美国青年创业者降低了创业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创业成功率。
(二)构建了广泛的产学合作机制
美国创新创业己经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如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立了GIX(全球创新中心),微软从经费、师资、技术三个方面对中心进行支持,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和咨询指导。又如,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创新中心与当地商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院以赠款项目的形式,基于研究创新帮助地方企业更新生产流程或推出新产品。一些社会组织也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投资机构交流平台,如四雅典组织在过去四年,组织300多次活动,牵线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商业机会和融资。
(三)注重创新创业的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美国通过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成功地创办公司、创造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高学生的开拓性、创新性和进取性,使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是强调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美国重视“社会创业”的概念,鼓励以创新创业解决环境、贫穷、饥饿等社会问题。社会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以商业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创业者和企业行为来解决社会问题,回报社会。如中心就是专门支持社会创业的非营利性机构。该中心与大学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创业活动,其中与马里兰大学合作成立马里兰社会企业家志愿团,到厄瓜多尔等国家开展8个星期的志愿活动,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支持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如,佐治亚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中心以构建智能、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为核心工作,支持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和创业实践,关注节能减排、健康环保等社会问题。
三是关注并支持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创业实践。美国关注少数民族及妇女、贫困社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创业实践并给予支持指导,体现了美国的多元文化特征。美国小企业局为妇女、少数民族创业企业设立了专门机构。另外高校和社会组织也关注弱势群体的创业,如百森商学院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支持项目,来提高黑人的创业质量、增加黑人创业的数量及延长其创业企业的寿命;马拉松基金会,通过赠款项目积极促进少数族群、女性和小企业的发展等。
(四)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国际范围内吸引优秀创业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推出移民创业者鼓励计划,通过启动签证法案等一系列操作性政策,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的人才,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向世界推广。2009年起,奥巴马发起全球创业峰会,每年举行一次,目前已经成为美国促进全球创新创业、扩大就业、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奥巴马政府还推出 “星火全球创业倡议”(Spark ),旨在为全球有潜力的创业者提供培训和融资指导,拟在2017年底前为全球创业者提供10亿美元的投资。高校也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向世界推广,如马里兰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依托于史密斯商学院进行。史密斯商学院一贯注重传播创业精神、全球化以及科技与商业整合的思想,商学院校址分布在北美洲、欧洲、非洲及亚洲,提供学位教育、证书教育,并为各国学员量身定制培训项目。
三、深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2015年国办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发布以来,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聚焦,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改革纵深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1.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内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魂。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育学生不甘平庸、不怕失败、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培育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2.注重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引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创办企业、取得投资、获得商业价值,更要帮助学生理解并具备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创业的社会价值,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德能”兼备、全面发展。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研究,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开发开设专门的创业类课程,如“创业基础”等入门课程和 “市场营销”、“创业融资”等进阶课程。同时,高校应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院系开发依托于某一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的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有机结合。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应在开设线下课程的同时,开发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有机结合。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列入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是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未列入培养计划的潜在的“课程”,如校园文化、同辈影响等“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培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显性课程。同时,也要注意隐形课程的开发,把创新创业文化特别是创客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三)丰富实践活动
1.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按照“兴趣趋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有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近11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资助,内容覆盖全部学科门类,国家投入经费近19亿元,参与学生近34 万人,投入大、覆盖面广,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十三五”期间,应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省级、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划覆盖面,完善项目管理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2.组织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等各类赛事,扩宽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有重点、分层次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创业实习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四)健全产学合作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独角戏”,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产业界的广泛参与。需要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把更多外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1.建立校企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更加主动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培养真正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要与相关行业部门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推动高校依据标准、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企业培训课程等转化为教学内容,面向学生设立具有企业应用前景的研发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对创业机会的捕捉能力。
2.引入产业界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条件。
引入产业界资源加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共享,大力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聘请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专家,和高校专任教师合作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五)构建指导服务体系
要以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为主线,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1.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
依托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强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沟通对接,就项目孵化推广、产权交易、融资以及公司上市等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服务,促进项目孵化落地。建设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建立学生与投资人交流对接的常态机制。
2.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3.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聘请知名科学家、成功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4.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分类指导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创意阶段、创新设计阶段和创业阶段,其中创业阶段又可分为种子期、成立期、生存期、发展期、成熟期。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又可以根据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学科(工学、农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指导不尽相同,高校需要逐步建立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和场地设备,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让千千万万大学生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六)加强研究探索
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施的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是不同的体系,对此需要加强研究、深入探索。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丰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可推广的制度成果。要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和市场需求调研,引导学生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商业组织结构、专利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了解,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要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根据不同类别类型高校的特点,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路径。
(七)开展国际合作
目前创新创业可以说是全球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各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丰富我国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国际交流,推进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社会组织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积极引入国际上优质的课程、师资、技术等资源,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我们应积极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经验,努力开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