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 推广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8-2015年)
一、发展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互相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旅游业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强劲的发展势头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重新审视,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生态资源单位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生态旅游发展环境日渐优化,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带来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发展尚存在需要引起重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保护主动性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三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五是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现象,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环境恶化状况依然存在。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在很多生态敏感地区,生态旅游是重要的替代产业,是开拓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渠道。在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塑造生态友好旅游产业形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完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生态环境教育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原则
1、严格保护原则
立足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生态旅游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旅游除了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外,也有对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既包括物质载体的文化形式,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形式。
2、分类指导原则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问题,实行分类指导,选准切入点,通过示范、规范、引导等方式,积累管理、经营、服务、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分类揩导,稳步推进,积极发展符合区域特点的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统筹协调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方面的积极性。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监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发展。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合作。当地居民有权利分享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
4、重点推进原则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培育生态精品体系,重点突破,全面推迸生态旅游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生态友好产业形象,推动全国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尽快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迸入生态旅游先进国家行列,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2、主要目标
负责任的旅游发展理念广泛形成,生态友好的旅游服务广泛应用,尊重生态的旅游行为广泛普及,生态旅游消费深入人心;节能环保技术在旅游领域广为应用,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生态旅游得到持续增长;形成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制度、标准与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形成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经营机构,具有国际示范性的生态旅游者;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三、生态旅游的资源和产品类
(一)资源分类
根据资源本底与生态系统,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七种类型。
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田。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
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对生态旅游的社会需求持续扩大。随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应分出层次。
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部分产品数量少、品味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
四、产业体系建设
生态旅游不仅重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型的旅游增长方式,是通过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科学引导,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替代化原则,注重生态化服务,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在生态负荷、旅游体验、经营管理、社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一)旅行杜及旅游组织考
经营生态旅游的旅行社和旅游组织者应努力做到:
——努力开发和组织多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
——向游客和市场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到诚信营销;
——在经营和促销中,选择使用生态环保的材料、工具和方式,做到绿色经营和绿色营销;
——提示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
——按照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来制定旅行计划;
——在计划阶段,征询专家、保护组织和当地社区的意见;
——选择允许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
——每个旅行团的游客数量适度,按照容量要求分批安排;
——培训导游,使他们理解和执行生态旅游理念;
——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
——选择由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对环境有益的纪念品;
——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为旅游者提供食宿;
——鼓励旅游者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向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征求意见以改进下一次旅行的组织安排。
(二)旅游住宿和餐饮
在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住宿、餐饮设施和服务应努力做到:
——建筑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
——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使用绿色能源,节约能耗;
——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不提供不必要的舒适和服务;
——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
——向旅游者介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
——与当地的生态爱好者、环境保护团体和生态教育机构交流信息;
——与当地社区保持沟通;
——参加与保护自然以及保护当地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旅游交通
生态旅游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应努力做到:
——往返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大交通,应使用绿色环保、排放达标的运载工具;
——按照相关规划要求,适度提高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旅游道路应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
——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旅游区内交通道路基础设施,避开生态敏感区域,保障生物通遣的数量和质量;
——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四)旅游购物与娱乐
生态旅游区内旅游购物和娱乐服务应努力做到:
——下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作为旅游购物的对象;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当地人使用当地材料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
——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
——引导旅游者学习当地传统文化,尊重地方风土民俗;
——发掘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提供健康、有特色的文化娱乐产品;
——旅游表演应达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实景演出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求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杜绝黄赌毒和低俗的大化娱乐形式。
(五)旅游景区和目的地
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应努力做到:
——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旅游区内、重点旅游线路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围湖(海)造田、改变自然水系(或岸线)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对已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地段,要进行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封育。对景点和游步道较多的旅游区域,重点旅游景点和重点旅游线路应因地制宜实施轮休制度;
——景区绿化要以当地物种为主,禁止或慎用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敏感的区域要按照相关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科学实施功能分区。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旅游建设,要遵循“区内体验、区外服务”的要求,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含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区域和线路;
——在一些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发生严重退化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禁止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尽可能采有节能、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和其他较大不良影响;
——控制和治理旅游区环境污染。在旅游景区、重点旅游线路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防止旅游区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
——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六)生态旅游示范区
生态旅游示范区应努力做到:
——游览线路要避开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不影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_下研究适宜游客量,控制和阻止过度利用旅游资源;
——限制对自然有负面影响的活动,推荐对自然影响最小的活动;
——建立利益反馈机制,使旅游获得的利润用于旅游区的资源保护;
——建立环境教育设施,例如游客中心、知识讲解标牌;
——用通俗、科学的语言解释自然现象,减少迷信和传奇色彩;
——提供有关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生态教育材料;
——收集科学数据,为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教育提供依据;
——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态保护素质,正确影响和带动旅游者;
——为生态旅游组织者或导游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桃会;!
——配合非政府组织和志愿团体开展生态教育活动;
——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区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旅游的影响,并通报给有关主管部门,监督协调在旅游区内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活动;
——制定生态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发生的防止方案和应急预案。
五、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规划
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各类旅游项目应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承载力范围内。
1、迸行可行性研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统筹协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功能,分析研究生态旅游项目的可行性。
2、优化空间布局。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优化空间结构,优先安排用于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最小的人类活动干扰来优化整体空间布局,减少环境影响。
3、多方征求意见。公布规划巧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协调各种利益主体达成共识,统一各方意志,统筹各方行动,统筹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和要求。
4、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实施。
(二)严格环境监管
1、加强旅游开发生态评估。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生态评估,确保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环境保护措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在新建、扩建资源开发项目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2、强化旅游影响生态监测。加强对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发布生态环境信息,评估旅游生态环境状况,指导生态旅游活动开展。对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开发活动要及时制止、纠正。
3、加强执法检查。各级环保和旅游部门,要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生态旅游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三)开展示范试点
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类型的区域,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镇、乡村,建设生态旅游扶贫实验区,探索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适时开展最佳生态旅游城市、最佳生态旅游乡村创建活动;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发展示范企业。
(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把加强旅游者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工作,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多种方式,营造珍视环境、关爱环境的浓厚氛围。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旅游者树立生态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五)促进生态科技发展
1、提高生态旅游的科研和科普水平。将生态学、环境学原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旅游建设、经营、管理环节。科学确定各类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建立旅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制度,确定衡量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指标体系。挖掘科学内涵,增加科普读物,增强导游词的科学性,建设科普场所,增加生态旅游活动的科技含量。
2、加快现代科技运用。加快旅游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并与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绿色经营为重点的旅游污染综合防治模式,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旅游经营发展道路;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装备、设施的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的管理办法、技术和设备,大力提高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应用水平。
3、普及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化。加强道路交通绿化建设,建设生态型停车场,采用电瓶车、电瓶船等生态型交通工具。按照生态化原则设计建设旅游住宿设施。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对景观水体采用自我净化的生态立体构成,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迸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
(六)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支持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征求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和服务各环节的意见,吸纳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推动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优先考虑当地居民就地需求,优先培训、优先使用当地的产品和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淮
加强生态旅游法规建设。加快制定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安全管理、监督保护、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旅游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开展生态旅游产品认证。
(二)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新机制
推动建立生态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创新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水平,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和服务。建立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专家咨询机制。发挥公益环保组织的作用,支持和引导生态旅游志愿著行为,夯实生态旅游发展的公众基础。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推动完善生态旅游产权制度。
(三)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生态旅游发展投入。推动完善资源补偿税收制度,推动建立社会化的生态旅游发展基金,提高生态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的效益。推动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价格调节机制。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投入生态旅游发展领域,拓宽生态旅游发展投融资渠遣。
(四)推广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居民生活与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广泛学习借鉴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