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系统维护无法取款 中科观点 |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相关舆情专报
6月18日,“平安许昌”微信公众号通报:2022年4月19日,许昌市公安机关依法对河南新财富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涉嫌重大犯罪立案侦查。现初步查明,2011年以来,以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吕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涉嫌利用村镇银行实施系列严重犯罪。同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就有关负责人就近期个别村镇银行线上服务渠道关闭问题表示,各级金融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禹州新民生等村镇银行线上交易系统被河南新财富集团操控和利用的犯罪事实已初步查明,相关资金情况正在排查。同时,提醒相关群众配合做好信息登记工作。
6月20日,河南四家村镇银行(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发布公告称,按照金融管理部门要求,从即日起开展线上客户资金信息登记工作。凡在该行线上交易系统关闭后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客户均需登记。对此有储户提出了疑问,银行应该最了解储户的存款数据,同时他们担心登记后就成了涉及村镇银行金融诈骗案的受害人,担心银行和银保监局因此不再负责和监管。同日,多名储户反映,他们无法在线上查询到账户余额,“余额又清零了。”
6月22日下午,据清风郑州官微消息,经查,郑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管控指导部部长冯献彬,团市委书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管控指导部副部长张琳琳,擅自决定对部分村镇银行储户来郑赋红码,安排相关人员对储户在郑扫码人员赋红码。目前,当地已决定对涉事人员进行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6月23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谈及近期发生的河南村镇银行风险事件时表示,最近河南地方公安机关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就河南个别村镇银行的问题进行了通报,目前公安机关正在侦办,也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查封了一批涉案资产。银保监会未来会继续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相关工作。银保监会已经责成河南银保监局履行属地监管职责,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舆情走势
截至2022年6月23日,该舆情全网传播总量超91万篇次,出现多个关键节点,14日河南涉事村镇银行储户“赋红码”争议登上热搜拔高河南村镇取款难事件热度层级,22日及23日因“乱赋红码”调查问责的公布使该事件再次升温。单日平均传播量以万为单位,最高可达十万以上篇次,目前仍处于高热度发酵过程中。
(四)舆论态度
随着河南“乱赋红码”事件及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相关动态的陆续披露,各方矛盾焦点呈现多元化。其中公众的讨论点随着“乱赋红码”事件调查通报的公布关注点发生变化,取款难方面依然聚焦如何及何时解决涉事银行储户的取款问题,对于河南“乱赋红码”问题主要质疑处罚太轻,期待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追问背后动机;媒体端一方面认为个别领导已养成“权大于法”的错误认知,需依法严肃追责,以警示更多“有权者”,另一方面呼吁强化健康码专属专用的刚性问责机制;涉事储户更多的是聚焦涉事村镇银行发布的最新公告,关注存款安全问题。
(五)舆情研判
危机级别
从传播量和爆发力上看,本次舆情因河南部分村镇银行被赋红码一事继续发酵,单日平均传播量以万为单位,出现多个关键节点,其中相关#郑州通报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247万登上微博热搜,传染性及爆发性极强,符合舆情大规模发酵的特征;从传播渠道上看,代表公众发声渠道的微博传播占比为93.6%,代表专业性的新闻类媒体传播占比4.5%,公众平台和专业新闻媒体在传播占比上的严重失衡,说明本次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且关注群体广泛;从传播内容看,本次舆情发展至此受伤害的不仅是金融信用,还波及到社会信用,危机传导至防疫公信力;从事件性质上看,随着事件的发展,事件性质已经从行业层级的声誉事件上升至社会安全事件。因此本次舆情事件综合研判为负面危害级。
未来走势
本次舆情事件出现的新矛盾焦点危害的传导性更强,引发大量央媒、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形成新的传播高峰,进而继续推高整个事件热度。目前公众依然处于理性调整期:舆论方向出现分化,主要包括追问乱赋红码的背后动机、关注储户取款问题、质疑涉事人员处罚太轻,期待追究刑事责任、呼吁强化健康码使用问责机制等。所以综合研判未来舆情发展主要聚焦本次涉事储户取款问题与相关“乱赋红码”问责人员进一步追责情况及背后动机的通报,但损害河南村镇银行声誉的长尾效应不变。
二、本次舆情爆发的成因
本次舆情事件的曝出至大规模发酵,主要因具有较强的话题性和新闻性的综合效应。涉事银行多,覆盖金融消费者广,涉及存款金额体量大,触及公众对银行风险预估的底线,伤害了大众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和依存。本质上是风险管理、应急联动以及危机应对策略失误的集中体现。
(一)多家村镇银行暴雷,引发公众对银行存款安全的质疑
据报道,本次舆情事件中涉事银行包括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以及安徽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5家村镇行及度小满等多家中介平台。整体看,本次事件覆盖金融消费者多,影响群体广泛,易产生风险传染效应。本次多家银行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会让公众对银行存款安全产生怀疑,进而造成客户不信任或者发生客户较大规模提现,引发金融恐慌。
(二)声誉风险的被动化管理
从目前曝出的信息看,储户无法提现事件陷入“罗生门”之中,声誉风险已然爆发,且舆论一边倒地指责银行,声誉风险俨然又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危机。此次事件的事实虽然经过官方定性为银行股东通过内外勾结等方式违规揽储,但舆情演化至今,舆论的焦点已经从关注原因变为了银行行为本身,本质上还是机构被动式应对,在交易对手方做足充分准备,舆论一边倒的形势下,才不得已发出声明,甚至有的银行依然保持缄默。事实上,机构应该在事前知晓,应当考虑如何主动应对。
(三)应对不当而形成叠加话题点
舆情发酵过程中,几家涉事银行及执法单位回应对事件真相“语焉不详”“回避责任”的不妥当回应行为形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另一话题点或造成舆论对事件真相的挖掘和猜测。尤其舆情前置化管理不足,被动式应对,从而引发舆情传播的叠加效应,将本次事件的舆情发酵推向更高的热度。
三、责任主体应对处置分析
从公开信息来看,本次舆情事件爆发以后,从处置层面看,回应动作包括新东方村镇银行处理方案的录音及官网发布公告,及20日河南四家涉事银行发布重要公告;被舆论认为是应该负有责任的许昌农商行发布撇清责任的回应;银保监发布对于银行问题的定性回应;从处置效果来看,多次回应均未达到安抚公众及储户情绪的目的,但同时也进一步推高了舆情发酵的热度。
(一)村镇银行:前期逃避责任,后期“信用透支”
当事银行在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说明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直接采取关闭线上业务办理的方式,仅仅只是用了一句“系统维护”,与实际涉及的问题不符,使公众产生对存款安全的担忧,进而质疑银行试图采取敷衍、冷处理的方式,不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再加之事发后银行并未及时回应储户对银行提出的诸多质疑,而在事件隔超50余天后,依旧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无疑加剧了储户的绝望心理,也让涉事村镇银行的声誉和信任度“跌落谷底”,所以在6月20日四家当事银行发布重要公告“即日起开展线上客户资金信息登记”后,储户和公众不但没有感到喜悦,反而是警惕,担心登记后就成了涉及村镇银行金融诈骗案的受害人,存款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声明存在推卸责任之嫌
在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披露公告之前,公众已经接收到了来自于媒体输入的关于“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发起行均为许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而在许昌农商行实控人的声明中未见对己方责任的调查、认定甚或表明态度,而是以“不实际控制”和“不存在股权投资”等措辞撇清责任,进而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其有逃避责任的质疑。
(三)当地监管部门:回应处置不当 公信力“岌岌可危”
在公众参与度较高的舆情事件中,往往“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会对舆情的进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舆情信息的梳理过程中发现,较多公众接收到银保监的回应通稿以后,第一反应是质问“什么是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什么叫正规渠道”,进而由对措辞的不理解,情绪化至对银保监回应的不认同,认为声明内容刻意简化和回避储户提现问题,是监管部门试图推卸责任,这种猜想加剧了储户的恐慌。同时涉事储户被赋红码之举动一经曝出,舆论质疑河南存在银行系统和行政权力的暗箱操作,让河南监管部门声誉公信力岌岌可危。也因此即使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就信息登记工作做了提醒,依然无法打消储户和民众对存款安全的疑虑,甚至有了这可能是陷阱的设想。
四、中科观点
(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1.涉事村镇银行:严重影响所在机构的品牌声誉,产生信用风险
品牌声誉是一家机构的无形资产,是常年累月不断积累形成的,是金融机构业务成长和健康发展的表现。然而,作为银行机构的逻辑起点和基石的储户存款,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会让消费者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更甚者会造成挤提或挤兑的风险。进而损害了所在机构的商誉,造成品牌形象大面积塌陷,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同时衍生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2.村镇银行业:严重影响行业业务发展和有序经营
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用户的支持,然而,成批村镇银行暴雷,损害的不单是其个别银行的经营发展前程,更是给整个村镇银行的业务健康和用户的信心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伤害投资者村镇银行的信心,这会对村镇银行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信任危机。
3.民营银行:造成民营银行风险隐患
从舆论看反馈情况看,本次事件对民营银行信誉具有一定危害,会让部分民营银行客户对存钱安全产生疑虑;虽然媒体报道对民营银行存款的风险性未“一竿子打死”,引导消费者甄别银行风险,但本次事件造成与非国有银行交易往来的消费者草木皆兵,该事件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传导到民营银行,造成民营银行的声誉风险隐患。
4.存款产品:对互联网存款产品产生“致命冲击”
自从4月中旬,河南、安徽五家村镇银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如果储户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存入的,却被以系统升级为理由不肯予以支取或者转账,该消息一出极大的引发了金融消费者恐慌。之后银保监回应中的“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正规渠道”的言辞,增加储户对存款产品合规性的质疑,进而冲击互联网存款产品的销售及第三平台存款业务的展开。
5.河南公权力部门:防疫公信力受损
河南乱赋红码一经曝光,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现象已经不是某个行业领域事件,是社会公共事件。中国能取得疫情防控的巨大成果,架构是高效精准的科学手段和对政策规则的普遍遵守,基础就是公民个人让渡隐私权,是民众配合防疫、期待早日取得抗疫胜利的举动,因此健康码必须且只能防疫,独立公正是其最基本的底线。而河南乱赋红码的行为已经突破防疫底线,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引发公众情绪反弹,使社会大众对河南公权力的心理印象大大降低,打上“权利任性”“乱赋红码”的标签。另外独创“储户红码”公器私用这一行为从本舆情事件角度看更是懒政赛责。民众因此产生金融系统和公权力相互勾结,当地政府部门存在包庇、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的负面猜想。这一猜想不但使“取款难”事件恶化,更使河南当地政府公信力形象受损,再结合当前政府部门对乱赋红码一事“踢皮球”式的推脱与撇责,更像是验证了舆论的猜测,加重河南当地政府执政稳定性的恶化。
(二)同类事件风险提示
1.对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的风险提示
(1)股东输入风险
近年来,部分银行存在股东利用自身实际控制人的优势,与银行之间进行关联交易,部分关联交易明显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这种关联交易的隐蔽性强,风险的传染性和危害性高,且个别银行日常管理工作往往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难以有效识别和防范关联交易风险。
表现形式:股东非法吸收公众资本,如本次事件官方通报,4家村镇银行股东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除此还包括骗取银行贷款、股东股权不合规等。
相关建议:内部治理方面,一是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管理行为。二是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行为,董事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查、监事会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三是对于股东的存贷款业务程序应该设置的更为严谨、严格,以防股东把银行当作“提款机”,从程序上减少股东违规事件的发生。在舆情管理方面,建议建立纪检监察、信访、客服、新闻、舆情“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做好媒体接访及应答口径,统一应答口径的出口。若相关事件形成持续性话题,可持续输出从严治行的相关报道,做好正面信息的对冲。
(2)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带来流动性风险和违规风险
在本次事件中,公众产生大量对除“四大行”以外的银行不信任的观点,并出现了大量储户从中小银行取出存款转存其他银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
表现形式:除了本次事件中短期内储户集中取现的现象,由于中小银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自主性,资本充足率低,同时受公司治理不完善、股权过度分散或集中等因素影响,屡屡发生高管贪腐事件、股东违规交易事件等,导致中小银行口碑和经营极易发生崩盘,稍有波折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为了避免此类风险,容易诱发中小银行采取违规的吸储手段吸纳用户存款,进而可能产生监管处罚带来违规风险。
相关建议:风险抵御能力方面,一是要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二是多渠道补充资本,例如缺少市场化补充资本条件的中小银行,可获取政府通过地方债进行的注资,不仅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更能够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业务合规管理方面,在开发创新存款产品时要进行合规检查和声誉风险事前评估,评估相关产品是否符合监管规定、是否存在引发媒体负面评价的可能,避免产品推出后引发负面舆情。
(3)中小银行涉案股东关联性风险
据公开信息显示调查,本次事件的罪魁祸首河南新财富集团,不仅持有洛阳银行、河北银行等地区大行的股权,还参股了至少6家农商行及村镇银行。以金融消费者目前对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关注程度,不难判断,关联河南新财富集团的其他银行可能存在信誉风险。相比洛阳银行及河北银行等地区大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农商行及村镇银行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更弱,更容易使储户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产生不信任感,进而波及金融业务发展。
表现形式:如受本次取款难事件影响为确保自身存款安全,关联农商行及村镇银行银行可能出现规模性挤兑事件,影响银行业务正常运营;受本次舆情事件影响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为保障自身的信誉,审核产品更加严格,可能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杜绝风险隐患,因此拒绝和河南新财富集团有关联或者有过关联的银行合作,导致对互联网平台存款依赖比较强的农商行及村镇银行银行可能会承受较大滚续压力。
相关建议:内部治理方面,一是应理清银行股权结构,排查与河南新财富集团的关联性,及时优化股权结构,后续应规范股东管理行为,杜绝上述事件的发生。二是强化关联交易行为的规范性,董事会及监事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查监督要落实到实处。
2.对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风险提示
一些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和场景优势,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销售个人存款产品,突破了经营的地域限制。此类产品已成为部分中小银行跨区域吸收存款、缓解流动性压力的主要手段,加大了风险外溢的隐患。
表现形式:中小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经营的区域限制和监管约束相关机构与平台跨区域吸收存款,偏离服务当地的经营定位;中小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息揽储,加剧资产端风险。比如本次村镇银行取款难因内控问题无法取现,造成通过第三方交易的储户极度恐慌,引发对第三方平台的信任危机;一些存款通过第三方平台渠道存入银行,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可能推卸责任,甚至称第三方平台存在业务违规,自己概不负责。这会引发客户的强烈反应,并引发第三方平台与银行的“互怼”,导致媒体报道形势升级。
相关建议:从业务管理方面,需加快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准入机制。对入驻金融机构从资质资格、业务合规、社会声誉等方面进行评估。从产品品牌、展示渠道、营销方式、责任边界等角度对旗下导流业务开展全方位合规管控。从舆情管理方面,一是对此类话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加强关注力度,对于确实存在硬伤的产品品牌进行清退处理,视影响严重性进行媒体回应,坦诚面对,主动公开,明确改进机制。二是应做好媒体接访及应答口径,统一应答口径的出口。
3.对河南当地银行的风险提示
公众因河南村镇银行多家暴雷叠加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不切实解决储户问题且通过赋红码阻挡涉事储户维权的行为产生的不信任感,上述行为造成的风险隐患可能会波及河南区域的农信社、农商行、城商行等本地金融机构。
表现形式:受本次舆情事件影响,金融消费者对涉事村镇银行的不信任感上升到了河南地区的其他银行上去,进而形成了“大规模挤兑”等情况的发生,导致当地民营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相关建议:一是当地政府与监管部门、涉事银行均应建立与储户的沟通渠道,以便让储户及时了解事件进展,并及时为储户办理的业务是否合法、合规作出完整解释,安抚储户情绪并尽快给出合理的取现方案,提升储户、民众对当地银行存款业务的信任感。二是对当事银行的内部管理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置,同时排查河南当地包括农信社、农商行、城商行等民营银行的金融业务和内控机制,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