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出现后对工业自动化的冲击 浅析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对社会宏观发展及就业造成的影响
摘
要
自公司的语言类人工智能工具发布以来,已经逐步形成了社会现象级热点,并引起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以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已经大幅提升了目前的内容生产工作效率,显著缩短了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我国自主的“中国版”文心一言也已经发布,令语言类AI工具开始向国内广大的互联网使用者普及。本文以为起点,对其带来的微观至宏观变化进行逐步分析,最终对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和汇总。
经过业界长期积累、升级、迭代,近半年来在人工智能( , 下文简称AI)领域出现突破性进展。大量AI工具已经开始“破圈”向通用领域延伸,并对不同产业造成了突破现有经济运行框架的巨大影响。
以为代表的语言模型作为生成式AI工具中的重要类别,对内容生产类工作及研究类工作产生的影响正日益增强。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应对AI工具带来的变化,是保持和增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火的只是众多高效AI工具中媒体热度最高的一款,并不代表只有才会对社会宏观发展及就业产生冲击。因此,本文将更多使用“AI工具”一词,以利于综合考虑整个AI工具浪潮而非仅局限于一隅,这是研究接下来宏观社会发展及就业的重要思想前提。
一、以为代表的AI工具快速发展,工作方式正发生变革
1.下一代搜索引擎:更快更精准的
查找所需信息
新的AI工具可以直接回复结果并配合辅助计算提升搜索效率。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在返回结果后仍需在数页内容中逐个查找,基于的AI搜索引擎可以直接给出问题的最佳回答,避免在杂乱的界面及广告、垃圾信息中甄别信息有效性(图1)。在目前的版本中,对于历史性稳定类的知识(如基本原理、公式、常识等)具有相当高效和准确的反馈。更高级的搜索引擎功能代表了更快更精准的检索效率,可使使用者省去翻找获取相关信息的时间,并在涉及计算内容时自动将信息代入公式直接获得结果。
各主流搜索引擎企业已经开始进行针对性升级。作为当前全球首位的搜索引擎提供商,选择了“两边下注”的方式,一边正在提升其自有的对话式AI服务Bard,另一方面利用 将已有的接入互联网。目前浏览器已经可以采用左侧展示传统搜索引擎结果而右侧展示结果的方式,对比显示搜索结果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效率(图2)。微软的搜索引擎Bing(必应)今日已经升级成New Bing,直接融合了GPT引擎。而百度的“文心一言”也已经于3月16日发布。将搜索引擎与语言类生成式AI工具相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各主要搜索引擎推出类似的功能仅是时间问题。
图1:传统搜索引擎需要翻找而可以
直接给出答案
图2:使用 后左侧的传统搜索引擎和右侧的
2.文章撰写副手:解决边缘耗时问题
及润色提升
文章撰写中的“边缘问题”被自动解决。在各类文本文章撰写的过程中,核心观点及内容的生产最为关键,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边缘问题”需要写作人员付出精力处理。这些“边缘问题”包括文章框架安排、各部分内容设置、论述全面性、分段合理性甚至单句的语法问题等,而这些问题正是AI工具可以轻易解决的。在实践中,可以给定文章题目让列出提纲,在与其沟通修改提纲无误后,再令其在每个章节下论述数百字,一篇文章的草稿便生成完毕。保存至本地后,即可对这一浅述框架进行补足,最后再返回给修正语法和错别字即可完成。由此,各类文本的写作过程可以更加聚焦核心内容,而非在文字工作“边缘问题”上分心。目前呈现出了“大众秘书”的发展倾向。此前只有高级管理者和研究者才可拥有的秘书或管理、研究助理,现在已经将此资源和能力下放,并普及给了所有文本文章撰写者。
在中实现写作任务的自动化。微软已经在3月16日晚间正式宣布推出最新产品 365 (意为“副驾驶”),将New Bing及等全部融入Word、Excel、等传统工具中,以支持写作、总结、协同创作,并进行辅助趋势分析和生成幻灯片等工作。目前,该模型已经可以用于 Web应用的任务,预计在未来的更新中将下放到订阅版的(即传统的)版本,2023年出现工具的大改版几乎已经板上钉钉。此外,微软自家的New Bing工具也在快速升级迭代,目前已经在部分领域性能上超越水平。
图3:嵌入Word后的工作窗口(测试版)
图4:利用Word插件实现文章内的中文-英文
快速转换
实现精准流畅的人类甚至机器语言翻译。的大模型可以令其无视语种障碍,达到新闻级翻译效果,同时还可以进行文章内容的整理和归纳,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例如:在很多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大量阅读外文论文与报告,这令研究者必须耗费相当多的时间阅读原文获取信息。即使研究人员对某种外文运用纯熟,但其阅读速度相较于母语文章也会更低。此外,中文媒体往往仅有特色亮点摘录而并没有相关完整信息发布。类AI工具出现后,可以进行大篇幅的快速翻译,并立刻进行总结整理,令短时间内获取全球信息成为可能。此外,计算机代码作为一种语言,也可以被解读并总结,打破了人类语言乃至机器语言的障壁,由此带来的信息壁垒彻底破除。
3.产品内容及流程重组:使用AI+多领域
内容及工具联合生产
在医疗领域,经过测试在回答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相关问题中的表现,可以发现其在45个案例中的39个诊断正确,正确率为87%(超过了现有机器诊断率的51%)。这表明AI工具在较为初步的分诊工作中已经具有实际价值。若今后对类工具进行医学方向上的特别训练和优化,则未来融入临床决策的可能性将快速提高。
在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全面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优质的教育在各国都是一种稀缺资源,而长期的专属指导则是更加稀缺的“奢侈品”。经过教育方向特化的能够实现教学资源、资讯的多样化,通过提供解释、分布指示和额外资源,来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
在娱乐及游戏领域,通过与对话人物相结合,可以实现使用者与虚拟人物的自由对话,使产品内容“无限扩大”,从而避免将产品范围限定在固定的框架内。视频、音频与文本内容的生成将极大提升娱乐及游戏领域产品的可玩性,并最终对传统娱乐及游戏形成内涵丰富层级上的压倒性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AI工具仍只能代替初、中级产品生产工作,这是基于目前互联网公开信息收集处理得到的能力。各行业的顶级核心信息或知识往往是无法在互联网公开信息中找到的,这使AI工具无法从中进行学习训练,就使AI的工作范围限制在初、中级领域。虽然AI工具与传统工具的联合生产方式多种多样,但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收集信息与整理文本等基础类工作流程将被极大简化,最终以量变引起质变达到工作流程重组。下一个阶段是人类进行更加专业的工作,而将基础性工作交给AI进。因此,中低级内容生产工作相关岗位将很快受到冲击,专精特化势在必行。
二、市场供需双方均受到AI工具影响,
供给与需求内容发生转变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的产品可以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种。前者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具体表现为吃、穿、住、行和物质产品再生产等,后者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满足人类情感、意志、心理及求知等精神需要。可以发现,此轮AI工具的“爆发”,主要是以生产精神产品为主,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并不直接相关。
1.AI工具预计将极大降低中低端精神产品市场价格
精神产品社会总供给量增加将拉低价格。虽然从微观层面看,使用AI工具后的内容生产量将提升,同时提升利润水平,但从宏观层面看,在各社会主体均进行全流程AI化改造后,广泛使用的AI工具将大幅推升精神产品社会总供给,极大降低一般类内容的成本,并最终表现为市场激烈竞争“价格战”和行业内卷。目前,文本类精神产品距离“价格战”仍有一段距离,这是由于目前类工具尚处于早期阶段且中文语境处理有所欠缺,并未在文本撰写领域普及导致的。但类似的生成式AI工具在图像处理领域已经基本普及完毕,其市场价格变迁可作为“他山之石”为其他领域提供预警。
在图像类AI工具出现突破并广泛应用前,一幅油画质感的风景/人物作品报价大致在数百至数千元之间,创作周期在3天至2周左右。2022年8月后,以Novel AI和 为代表的生成式AI工具开始在绘画行业中普及,可以在3-5分钟内生成一幅4K分辨率的此类作品,巨大的产量也令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至2023年2月末,海外部分从业者的单幅作品的价格仅有0.5元,大量中低端画师遭到冲击。目前的生成式AI已经在多领域“全面开花”。除语言文本工具和New Bing外,图片工具Novel AI、 ,音乐工具、 AI等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掀起波澜。
2.AI工具普及将令精神产品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革
包括新闻、报告、图片、音乐和视频在内的精神产品市场供需将发生变化。由于各领域中AI工具的出现,将令需求端用户自行生产精神产品成为可能。若使用者需要小说,可使用从头或者续写小说;若需要新闻,可使用New Bing生成新闻或点评;若需要图片,可使用 生成自己喜欢的图片;若需要音乐,可使用生成歌曲。大量中低端精神商品的生产不必再投入巨大的人类劳动,整个生产过程只需要充足的AI工具及算力即可。预计需求方对精神产品内容的质量要求将快速提升,高端高质量的新闻、报告、图片、音乐和视频需求占比提升。
聚焦工具推动的文本方面供需变化。在微软推出 365 的同时,其正在考虑于 11的下一步升级中将New Bing直接融入操作系统,利用的普及优势快速将语言类AI工具推送给所有人。若如此,几乎所有的PC端互联网用户(也将快速普及至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可以直接接入AI工具,最终令精神产品市场中的中低端的产品需求总量大幅下降。考虑到在前期已经实现了语音类对话设备的普及,在我国,包括Siri、小度、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等终端已经进入了消费品价格的中低区间,未来将此类设备接入AI工具将实现人类与AI工具较深层次、多次连续和内容丰富的长对话。
大量AI工具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对算力提出更高需求。AI工具运行的复杂性令其对算力的需求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数字。目前,每8张 A100 GPU计算卡(单卡单精度训练峰值算力达到,每卡售价约6.5万元)同时为GPT3.5版本工作,每秒只能生成约15-20个单词(标点),AI工具对算力的巨大需求可见一斑。此前,算力只在科研、IT与互联网业界内部存在需求。在生成式AI普及后,算力将成为大众普遍需求,总需求量将出现指数级增长。算力将成为精神世界的“煤炭”和“石油”,驱动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精神产品生产。拥有了足够算力的经济主体,即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拥有了生产工具。
三、关注AI工具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与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可能性
1.生产关系可能升级,第四次产业革命曙光初现
产业革命的深层标志是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当一次新的技术变革到来时,如何判断产业革命出现的可能性?近年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热点领域”都成为了新时代的“候选人”。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起来,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新工具的发明并不能直接引起产业革命,其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必须足够大并引发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才被称为“产业革命”。因此,若一个工具将生产效率提升5%,则只能称之为“改良型技术”,而一个工具将生产效率提升500%,则将引发行业结构的大幅变化,最终引向产业革命的概率较高。所以可以将核心总结为:“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引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历次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环境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观察前三次产业革命进程,可以整理出下表:
表1:历次产业革命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
新的产业革命可能是精神产品生产革命。回顾前三次产业革命,可以发现精神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始终落后物质生产一个阶段。目前物质产品的生产自动化过程已经逐步完成,但精神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尚未实现。“完全依靠机器创作精神产品”一直被认为难度过高。目前,生成式AI创造的文本(新闻、报告、小说等)、图片、音乐已经可以满足部分人类精神需要,称之为“精神产品”当之无愧。绘画市场的经验表明,AI工具生产的精神产品已经开始冲击和重构原有的生产关系。若社会生产关系出现大面积变更,则第四次产业革命将近在咫尺。
产业革命代表技术提升仍需过程。虽然在部分问题上等AI工具在当下给出了啼笑皆非的“人工智障”式回答,但这并不影响AI工具演进的宏观方向。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为84年,电动机为65年,原子能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在中出现的知识老旧(知识库仅更新至2021年)和回答易被用户引导等问题,仅数月就已经在微软的New Bing中得到解决。短期AI工具的不成熟并不影响宏观演进方向,持续关注由生成式AI工具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可能性十分必要。
2.就业市场结构可能重构,新技能学习需求迫切
随着各行各业的业务展开方式发生变革,业务流程进行不断重组,社会对于就业岗位的调整也在进行中。部分岗位的需求可能减少,而另一部分将增大。此外,原有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也将产生变化。例如:一位画师此前需要的技能可能是熟练和正确的使用画笔与颜料,今后需要的技能可能是正确使用 中的各类模型,熟知不同模型、不同参数所带来的效果变化,并纯熟的运用各类提示词()及其运用规则,以便指导AI工具进行图片创作。在此过程中,同一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产生了剧烈变化,而传统画师常年所学的知识结构与技巧并不具备AI模型训练与掌控相关部分的知识,令这一转变过程相当有难度。
因此,在就业市场结构重构的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可能不得不升级其掌控的技能。此前的旧技能已经不再被就业市场所需要,或者效率过低面临激烈竞争。在旧技能淘汰和新技能应用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摩擦性失业。预先和有计划的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进行升级,是充分应对AI工具普及带来的市场变革的关键举动。在现实社会中,大批量改造劳动力的技能十分困难,且要求所有人学习AI相关理论和编程代码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预计各中大型公司将或早或晚的成立AI工具部门,以训练自身专属的工作模型并提升内部工作效率,最终推动公司内部的工作职属及流程重构。
四、总结:浪潮将至、未来已来
作为目前的明星产品,吸引了无数目光汇聚。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一产品并非“独门绝技”,而是全球AI领域在多年的理论、算法、算力积累后产生的成果之一。客观而言,相较于New Bing、等竞品,并未占有全面优势,其“出圈”爆红可能只是因为首先允许普通用户广泛接入使用,进而引起媒体关注所致。因此,不应刻舟求剑式的过分关注这一软件本身,而应当对AI工具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进行研究。此外,国产类工具“文心一言”也正在快速迭代升级中。
总的来看,2023年已经成为AI“元年”,各个领域的AI工具均开始初露锋芒,各工具正进入实用化前期阶段,并在以绘画为代表的部分推进较快领域引发“行业地震”。因此,可以将各个AI工具的爆发比作一串点燃的鞭**,而仅是这串鞭**上较响亮的一节。在画图领域、文本领域、音乐领域、视频领域等AI工具纷纷出现突破式进展,表明AI工具作为一个新时代工具集群正处在爆发前夜。以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措施迎接即将到来的变革,是抓住未来机遇的充分条件。
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