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缘何雷声大雨点小
去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创业仅为万分之四
日前,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左其琨在一所高校演讲时介绍说,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106人,自主创业比例仅为0.04%。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省内众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教育甚至常规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也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相关绿色通道,可最终自主创业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数据 73所院校创业学生只有772人
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4.3万人,虽然创业院校数多达73所,占到了全省高校总数的约七成,可创业学生数却只有77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这其中自主创业人数更少,仅为106人,约为毕业生总数的0.04%。
创业百人以上的高校仅两所
2010年,我省创业学生最多的高校是宿州学院,为110人,其次是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有100人。创业人数过百的仅这两所院校。创业学生数前10名的院校还有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池州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业人数均在20人至50人之间。
2010年全省高校创业毕业生中,研究生4人,占同学历毕业生总数的0.1%;本科生217人,占总数的0.08%;专科生551人,占总数的0.03%。
虽然从比例上看,学历越高创业率也越高,但从单所学校创业人数和创业团队数来看,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的主力军。创业学生数前10名的院校中,本科院校两所,其余均为高职(专科)院校。
目前,我省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的一半以上,但由于院校数量多,所以很多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远不及本科院校多。这说明,众多“大名鼎鼎”的本科院校,在学生创业上还远远赶不上部分高职(专科)院校。
农学专业创业率最高
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106人中,农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为0.35%,其次为文学、理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而历史学、哲学专业无自主创业毕业生。
大学生创业到底都做些什么呢?据了解,2010年,我省大学生创业中从事个人创业的最多,约有266人,网络营销、加盟经营、团队创业都较受创业大学生的青睐。相比之下,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则少有人问津,创业大学生中进行技术转化的只有5人,进行项目孵化和进军创意产业的均不过20人。
据了解,为数不多的选择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中,多数都是从事行业低端产业或者行业的相关产业,其实际意义上科技含量并不高。
自主创业率仅为全国水平的1/40
据了解,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30万,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约10万,占毕业生总数的1.59%,虽然这一数字不理想,但却远远高于我省的0.04%。
目前全省23所高校建立创业园,28所高校筹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两项总和占全省高校比例达48%,从事创业师生员工达到三千余人,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形势令人振奋。可创业率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0,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分析 缺平台 缺师资 缺课程体系
左其琨认为,近几年来,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比,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距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目前,引导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瓶颈是“三缺”(缺交流沟通的平台,缺专业的创业师资,缺一套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此外,创业教育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创业环境亟待改善
很多高校就业教师=创业教师
记者在省城一些高校了解到,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就业教育中,工作大多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办公室。这使得过去更多是办理毕业就业手续、联络实习或者就业单位的部门无形中增加了一项教育任务。于是,很多高校的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就当起了创业教师,他们一无理论知识,更没有实践经验,多数时间都是照本宣科给学生讲一些创业知识,而这些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副院长张卿表示,该院以及其他高职(专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专职人员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的新手,其中不乏高校的优秀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或德育教学的骨干,但往往缺乏企业管理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更缺少扎实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是被“赶鸭子上架”推到创业教育业线的,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课堂里办企业,黑板上做营销,屏幕上筹融资,教学效果等于“隔靴挠痒”。
左其琨也表示,目前,我省高校创业教育中师资的缺乏显得尤为严重,很多都是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教师在上课。
缺乏相互交流的工作平台
张卿认为,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缺乏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由于高校与社会脱节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在获取相关信息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和信息不对称,无法从理论的高度解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不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系。
左其琨认为,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不仅急需搭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平台,高校内部很多部门之间也应该搭建一个创业教育工作协调联动机制。
据介绍,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的创业就是就业部门的事情,教学、后勤等部门参与其中的并不多,这也使得往往只有三五名工作人员的就业部门显得势单力薄,有时只能敷衍了事。
“剪刀加浆糊”编出创业教材
记者在一些高校采访中发现,目前,高校的创业教材五花八门,内容也是高低不齐,有些高校是自己印制《创业手册》,里面就是创业的基本知识,需要办理哪些手续,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少数高校在其中刊载了优秀创业毕业生的事迹,多是写他怎么刻苦,如今怎么发达,遇到哪些挑战,怎么去处理的“真刀真**”的经验很少提及。更有院校直接购买一些创业类的书籍,合肥市某高校一位学生笑说,很多书里讲的都是比尔·盖茨是怎么发家的,距离大学生创业遥不可及。
记者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高校的创业教材都是“剪刀加浆糊”,从各种资料中汇编而成,既没有体系也没有特色。
对此,张卿坦言,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开发难度大,加之高校教师大多数本身缺乏创业经历、开发创业课程的动力不足,致使很多高校创业教材和课程的开发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明显落后于创业实践的需要。
左其琨表示,目前,社会、家庭都没有给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他举例说,芜湖市一所高校某学生自主创业,先后问家里要了多次钱,家长总认为孩子这是不学好,直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理解了孩子。
支招 亟待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左其琨认为,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知识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侧重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统一。高校必须正视到这一点,才能把创业工作做好。
张卿建议,应该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加大投入保障。
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远不止教育这一个部门。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高校都是在哪个环节遇到问题了,再一个劲去找相关的部门处理。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创业以及就业必须彻底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只有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动的“大医院”,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张卿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按照“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总体思路,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规划、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督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组织建设一批区域性的创业教育载体,树立并宣传推广一批创业成功先进典范;要统筹建立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孵化扶持、开业指导、跟踪评估、经营诊断、咨询辅导等“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平台。
合肥市一所高校就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底,该校一位学生想创业,求助校方,该负责人资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系街道,跑了一个星期,事情也没办好。他最大的感触就是,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和配合程度都有待提升。
创业教育现在很缺钱
无论是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是缺乏专业的课程体系,最终缺的还是资金,众多高校均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创业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标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培训、系列专题研究和成果推广传播,有效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展开。
张卿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在高校建成一批创业培训和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捷的创业教育机会和高效的创业实践支持与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