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平台骗了该怎么办 买游戏装备,交了钱就被拉黑?警惕游戏装备交易诈骗
原创 李燕京 中国消费者报
游戏装备是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有的玩家为了获得心仪的装备
不惜花重金购买
而倒卖游戏装备的黄牛、骗子
也随之出现
游戏玩家中的青少年群体
也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动辄上万元
游戏装备交易盛行
北京19岁的游戏玩家刘敬亭告诉记者,最近《梦幻西游》有一件附加三蓝字的60级腰带因为售价高火了,前不久第一手成交价达8.9万元,现在该装备在藏宝阁被第二次倒卖,成交价上升至14.5万元。
“虽然平时一些数量有限的外观也有在发售几秒钟之内被抢光的,有时一个发型甚至卖到近万元,但这个有特技野兽之力,并附加双特效愤怒+无级别的腰带卖出十几万元的价格,还真的有点疯狂。”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有各种游戏装备出售,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并没有什么贵得离谱的装备。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记者发现这里出售的游戏装备价格明显要贵些,虽然也有几元钱的装备,但是几十上百元的装备不在少数。记者还看到一位卖家销售《梦幻西游》游戏号,价格为2万元。
据记者了解,现在游戏虚拟财产的交易主要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也有一部分通过QQ、微信进行。这些交易中有的是玩家将不想要的装备拿出来销售,但更多的是黄牛在倒卖。
“游戏装备能卖钱,倒卖者自然就冒出来了,游戏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卖的,大到游戏账号、限量外观,小到烟花、材料,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把自己出租给别人。”北京游戏玩家田源告诉记者,游戏黄牛在各处收购各种装备、游戏账号、礼包码等虚拟财产,然后用五花八门的手段倒卖。
“我认识的一位玩家现在已经正式成为游戏黄牛了,他曾经花3万元买了一个退坑玩家(退坑就是表示不再玩这款或是根本不玩游戏了,意思是从游戏的坑里出来)的角色,然后把所有的装备、服装分拆开来销售,结果赚了1万多元。还有,像《剑侠情缘(三)》衣服出了一套又一套,这些服装、服饰中的限量款加价销售是很正常的事。”
游戏装备交易藏陷阱
骗玩家又骗游戏公司
据记者了解,在利益的诱惑下,以倒卖游戏装备为由行骗的骗子们开始活跃起来。“账号代练”“装备出售”“低价出售游戏币”“赠送礼包”......大量假广告充斥在各大网游中,玩家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
一方面骗子会谎称有装备出售,骗玩家交钱,一旦收到钱就立即拉黑买家;另一方面,他们还假装收购卖家的装备,但获取装备后却不付款,并玩消失。
今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公安局公布了多个青少年买装备、游戏号被骗的案例:
●2020年7月17日,谭某某(男,11岁)玩手机游戏时,有陌生人在游戏内联系他,声称可以带其打游戏、买装备,并通过微信把他拉入陌生微信群,要求他以买游戏道具的名义发红包。但他累计发了2500元的红包,却什么装备都没有买到;
●2020年7月23日,夏某某(男,16岁)在手游上收到陌生人发来的消息,称要购买其游戏账号,但是要去其指定的平台进行交易。当他进入对方指定的平台进行提现操作时,平台却以解冻费的名义要求他转账充值,于是他便按照平台要求充了800元,可是充值后买家却消失了。
北京游戏玩家天乐告诉记者:“我喜欢大游戏,经常会拿用不到的装备去交换需要的装备。可即便这样,还是会被骗。有一次我拿游戏币和一个卖家换皮肤,结果游戏币转给对方之后就找不到人了。”
除了骗玩家以外,许多诈骗分子甚至开始骗游戏公司。前不久,贵阳警方通报称,3名犯罪嫌疑人伪造老干妈公司印章与腾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骗取腾讯公司在推广活动中配套赠送的网络游戏礼包码,之后再通过互联网进行倒卖,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据悉,按照当时的市场价估算,腾讯赠送给3名犯罪嫌疑人的《QQ飞车》礼包最多可获利150万元。
网络游戏诈骗频发
游戏装备买卖须谨慎
近来,各地警方接连发出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游戏类诈骗。
兰州市公安局日前发布公告称,今年1月1日至6月27日,兰州市共发生226起游戏充值、买卖账号类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达150万余元。该类案件受骗对象多为青少年、在校学生、无业人员,诈骗金额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兰州警方提醒
●在互联网上交易游戏装备或者游戏账号时,一定要使用游戏官方经营或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如果游戏本身没有经营或者授权给第三方平台,最好咨询游戏的官方客服,寻找官方认可的交易渠道。
●在陌生人要求汇款时,千万要谨慎,无法辨别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求助。如在交易过程中发现被骗,应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
●此外,广大青少年应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过度沉迷游戏。
山东反诈骗中心也发出提醒:
●不要轻信“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游戏账号交易一定要在官网上进行,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网站上交易,以免上当受骗;
●一般以各种名义要你交纳费用的都是诈骗,特别是“交手续费”“账号解冻”“押金”等,都是骗子的老套骗人手段,切勿上当;
●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占比高,广大家长应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增强孩子的防诈意识;同时不要将手机支付以及银行卡密码等告知孩子,以免孩子偷偷使用消费。
↘
阅读
推荐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