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写结课论文会被发现吗 学成归来!新传学子赴人大学习感悟合集
引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2年1月18日签署为期三年的协同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建师资团队、优质课程、实习实践和党性教育基地,加强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2023年3月18-20日,学院党委书记沈贤岚一行前往北京,送学院首批10名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交流。
2023年3月20日-7月2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收获颇丰,下面是此次2021级赴人大交换学习同学们的感悟与心得。
新闻学
01
陈晗瑜
直到今天,回想起来这次交换学习经历仍然觉得如梦一场,时常恍惚出一种太过美好而产生的不真实感。
北京给人的印象和长沙相差很大,这是我在交换期间感受最强烈的。“好的大学没有校门”,与之而来的是麓山南路不断的游客、书山拐角的夕阳红舞队,还有那些结伴游学的小朋友。共融与开放是在新传院读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以至于我在听到人大老师调侃“在长沙竟然没人戴口罩”时脱口而出道“长沙这个城市很开放”。环境是开放的,思想也是开放的,新传院有许多老师在课上的某一句话足以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它教会我的是脱离高中统一模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让我感到一种思想的放松,酣畅而又淋漓。北京与长沙不同的地方似乎在于它更“隐忍”,这里的观念与视角更宏大,站位更高,对于一些事情的评述,多是点到为止,好像在不断地提醒你,比瓦解热望更重要的是传递勇气。
步入大学两年以来,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下,常常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混乱与疲惫,我羞愧又清晰地意识到所谓的新闻理想在逐渐模糊,向往的“联结”也在逐渐远去,一种担忧不禁油然而生——我该如何做才能消去无力感,好让真正的热情激励我继续走下去?正因此,我常说交换之旅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再次有了从内而外生发出的动力。或许是走进人民日报社与编辑老师们交流,亲自打破自我所设的刻板印象;或许是被那些我原本不熟知的新鲜的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吸引;也或许是一次次高要求的论文作业让我不断耐下心来了解新知,好多次课堂都让我猛然觉得20岁的自己仿佛与18岁的自己再次重叠,理想一次又一次变得清晰起来。
很感谢老师们提供的宝贵机会,两个学院仿佛是作用在我身上的思想天秤,一左一右,常常提醒我不断修正自己达至平衡。
02
景卓欢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我的人大交换之旅已经结束。
首先,非常感谢学院此次提供的机会,能够参与人大交换学习的项目,我倍感荣幸。
这三个月的交换生活既惊喜又忐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生体验。
人大的学术氛围浓厚,授课教师既有专家学者也有职业新闻工作者,授课内容既有理论讲授也有实际操作,课堂效率高,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展示(做Pre)。做Pre是一个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并重的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讨论,思维与思维之间的碰撞会让人感到幸福与愉悦。同时,做Pre也是一个充满紧张的过程,因为老师和同学的追问有可能会让你哑口无言,但这恰恰是我们得以成长的时刻。
周末闲暇之余,在人大校园里走一走,在北京四九城逛一逛,去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书,去见山,见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人大之旅结束,我将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回忆,永远怀念明德广场上自由飞翔的鸽子。
03
石佳睿
3月18日,是我来人大的第一天,进入人大校园的第一反应是校园真大,环境真美,封闭式校园的围栏隔开了车流,隔开了纷繁嘈杂的社会,宿舍门口停放着的一辆辆自行车仿佛诉说着:这才是大学生活该有的样子。我们被分配的宿舍格外好,上床下桌还带楼梯,可以说是梦中情宿啦,装了床帘之后更像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小家。
3月20日,我们上了来人大的第一节课,当教科书的主编老师坐在讲台上讲课,敞亮的教室,舒适的桌椅,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而又陌生的。印象最深的是视听语言表达课,老师讲课的内容潮流而有趣,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认识到新媒体的课堂可以不只是空泛的理论,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视频,可以是漫天猜想的实现。
媒介案例与分析课每堂课都会请不同的新闻界大拿来讲述他们的从业经历,在他们所讲述的见闻中,我了解到新闻工作者背后的故事,也真正第一次感受到新闻从业者他们所拥有的热爱与使命感,但是这份热爱我似乎还未真正拥有。
再后来,人大里的花开了,北方澄澈的蓝天下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走在上课的路上,明媚的花儿使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校外的景色,老北京的弄堂胡同,颐和园的石桥宫殿,奥森公园的碧湖蓝天,浓浓春意下的北京好像格外醉人。
五月似乎来得特别快,和闺蜜去西安旅行4天之后双双中招,在宿舍躺了大概2~3个星期才完全恢复。接着,就是六月的期末,一篇接着一篇的结课论文,忙碌却不会使人心烦。
人大确实是我高考难以触及的梦中情校,但我有机会在这里生活学习三个半月,是机遇,也是幸运。再见了明德楼,再见了教一,再见了立德楼,再见了人大,希望今后有缘再见!
04
符欢
离开之后我回看这段日子,总觉得自己像是做了一场梦,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种戒断反应里,看不得人大的任何东西。尽管如此,我仍旧特别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交换机会,也并不对此感到后悔。凭着一股不管不顾的冲动,我因而能够在忙碌的生活外短暂地喘上一口气,也终于去见了更广阔的世界。
初入人大的局促感在短暂学习后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对现代化教学设备、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及优秀平台资源的感叹。那段日子里我写了比以往更多的论文,做了更多的pre和小组作业,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而在这之外,最令我感动的是人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与包容。时至今日我仍会想起,融媒体视听课后栾轶玫老师鼓励我去做相关议题的深度报道,哪怕我始终觉得自己或许“做”不出什么好新闻。无论未来我是否还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无论新闻学将被抛入怎样更糟的困境,但在那之后我好像充满勇气。就像一直告诉自己的那样:“从不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
北京很少有阴雨天,总是晴朗。我很喜欢晒太阳,喜欢在太阳底下呼吸,喜欢在太阳底下眯起眼来,喟叹一声。在这些日子里我总是和朋友一起散步,一起把生活变慢,一起去把失去的找回来。
广告学
01
王映文
一直以来,我对交换学习心怀激动和期待。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交流学习,让我有全新的学习体验,开阔眼界,提升自我。是一段令我十分难以忘怀的经历。
首先,这次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深度。教授们的授课方式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让我对学习充满了敬畏。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们运用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考核上老师也注重实践,让我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印象更深刻。
在学术之外,我也收获了许多。生活在新的文化和环境中,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课程的合作中我结交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朋友,在人大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节中我领略了三十多个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他们的背景和观念都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此外,这次交换学习也让我更加认识自我。在新的环境中,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我的人生目标
这次的学习体验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在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这次的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交换学习是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学术世界,拓宽视野,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我期待着将这一切的收获和体验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编辑出版学
01
刘佳颐
在人大一共度过了103天,尽管想凑一个整数,但总是会有些不够圆满的部分,凸出或是凹进去。满载着感想坐上回家的高铁,回想着在人大的学习生活,经历了迷茫,接受“迷茫”,经历了犹豫,害怕出发,继续“出发”。
谈到这里的学习,真的很喜欢这里的学术氛围,比如在立德楼刚刚上完一节课,出门便可以赶上隔壁教室的讲座。也很幸运地旁听了一些名师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史的课程,他的那句“人在迷途”让我对“迷茫”有了些与过去不同的定义。自己也准备了几次课堂pre,尝试了几次课堂即兴讲演,从一开始的抗拒,说完之后尴尬地全盘否定自己到分析自己的逻辑,按顺序结构配合案例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效率。在这个学期也很幸运有机会采访了哲学院的老教授,在学姐的帮助与教授的照顾下,也以比较舒适的节奏下完成了全过程,内心充满成就感。
在这里认识了一些朋友,很佩服人大的同学,感觉他们都有一种“卷”的品质,期末复习周,通宵自习室几乎每天都人满为患,他们也很会平衡学习与自己的爱好,所以大家的课余活动也非常丰富,记得某个周日,教二草坪举行了人大国际文化节,每个摊位对应一个国家,摊位里站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和他们的特色美食与特色文化,十分热闹!在晚上也偶尔有音乐会,一圈又一圈同学聚集在立德楼门前欣赏鼓掌……
当然,我最多的时间是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寻找一本书读,或者是完成一些稍微琐碎的任务,偶尔坐在教二草坪旁边的椅子上,感叹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前进,一瞬间焦躁感迎面袭来,晚风又恰如其分吹来,隔壁的椅子上一个同学弹着吉他,前面草坪围坐着一起畅谈未来的学生,老师…抬头是时而圆满时而不够圆满的月亮。
网络与新媒体
01
唐千惠
当我真正踏入人大校门的瞬间,眼眶莫名地有些湿润。心中的耶路撒冷,我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临摹你,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走进你。
恢宏壮观的明德建筑楼群、设备高级的智慧教室、绚烂美丽的玉兰花开,漫步在人大校园的怀抱里,才发现今天阳光突然好温柔。除此之外,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不管是在楼道隔间还是在宿舍走廊,不管是在黑夜还是白天,总能看见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讨论问题;图书馆也总是座无虚席,纸笔沙沙作响,奏出最美的乐章。他们用实际行动阐明"学海无涯"的真理,激励我无论何时都要驾着小舟在学海中遨游。
另外,课堂上老师们精彩绝伦的观点输出也让我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犹如脱胎换骨般,对相关专业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不少老师都提到的、GPT4、MR、XR等技术,让我看到了传媒前沿的一隅,了解了未来传媒界发展的初步方向;而《人民日报》新媒体部副主任、《中国日报》视觉传达设计副总监等业界大拿的讲座,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时代传媒人"的决心,并努力朝着融通“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方向奋斗,从而发挥好微力量,增加传播压强。
很喜欢栾轶玫老师在融媒体视听表达课上说的一句话:“既做‘麦粉’,也做‘哈迷’”。是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继续怀着那份热忱,在书山、在田野、在更广阔的舞台,肆意奔跑,高歌前行。
02
蒋培蓉
非常感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前往中国人民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以下是我的学习感悟。
首先,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和人大学生一起上课,我发现他们喜欢思考和创新,会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让我深受启发。其次,我有机会深入接触前沿技术和理论。通过参加一些研讨会和讲座,与人民日报的编辑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总的来说,这次交换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新学期、新征程,我会砥砺奋进,不辜负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期望。
03
朱绍涵
在人大学习的三个月里,我体验到了与师大不同的学习模式。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启发式教学。比起知识的讲授,更多时候是课堂自由讨论,同学们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观点。
Don't judge,眼见不一定为实,在融媒体试听课上,栾老师的讲述让我反思自己在新闻事件中是否经常情绪先于事实。我想这也是学习新传的意义,敏锐度,辨析力,在信息洪流中仍然可以冷静独立地判断。
学习之余,人大周末会举办丰富多彩的集市活动,还有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让我们了解了各国风情,感受到外国友人的友好和热情。
04
柯好
在人大学习的三个月中,不仅在便捷的生活日常与浓浓的人文关怀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方面更使我收获颇丰。还记得在人大学习的第一周,与师大不同的教学与考察模式使得我们在短时间内调整学习模式。比起师大在理论知识上对我们的高度要求,人大在理论学习之外同样看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精进,“交作品”占据了三个月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除此之外,人大常常开展各种新闻传播前沿领域学术论坛,学术氛围浓厚。这段旅程中,我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互动探讨,感受到了更加大胆与前沿的学术思想;课外的人大每时每刻都能见到学习的同学,立德楼设置通宵自习室,凌晨两三点也时常见到埋头学习的身影。视野需要开阔、思维需要多元、学习需要刻苦、治学需要严谨,是我这三个月学习中感触最深的部分。
END
致远传媒大学生融媒体传播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