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款一直在处理中 从二代征信上线谈循环额度下贷款记录
期待已久的人行二代征信系统,已经在1月19日正式切换上线成功。个人征信报告的升级, 这对于在传统银行从事数字化风控的人来说是一件大事。
为了适合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需求,二代征信报告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以弥补一代征信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对于个人信贷的详细记录,据披露新增的内容有:共同借款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记录、个人为企业提供担保的记录、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的记录、循环额度下分账户和循环贷款的记录、授信协议信息等。
笔者在此想 就二代征信报告中新增的循环额度下分账户及其授信协议信息,从业务常态、个人经验并结合笔者所从事的数据化风控工作的角度来谈一些认识。
关于授信及循环额度
授信的概念其实范围很广,可以用在许多场合,故统一描述有点难。不过针对在个人信贷业务中常见的授信,各种定义大致意思都差不多。笔者习惯定义为,金融机构向自然人个人提供信贷授信,是指向可能有融资需求的自然人个人,提供在后续一个约定的时间段内、在被授信人有真实发生借款需求的时候,可相对方便地实现提款的一个承诺。
金融机构提供的提款承诺的上限,就为授信额度,一般就简称为额度,而该承诺所约定的有效时间段,则为授信期限或额度期限。当自然人个人在授信有效期内根据授信额度发生了提款,形成的真实借款则称为授信项下的提款或支用或用信。
授信额度通常是循环的,也就是说若自然人个人在授信有效期内发生了提款,则授信额度被占用;若依旧在授信有效期内所发生的提款得以偿还结清,则授信额度得以恢复。
循环额度下的信贷产品可根据在单个授信额度有效期内是否容许多次提款,而分为循环额度项下贷款产品和普通的循环贷产品,相应的贷款记录则为循环额度下的贷款分账户和循环贷统一账户。当自然人个人可根据当前可用额度发生多次提款时候,每次提款后可用额度则被重新计算作相应的减扣,而当在授信有效期内某笔提款得以偿还结清后,可用额度也得以作相应的恢复。
在笔者的认识中, “可相对方便地提款”应是授信的一个特点。通常金融机构对于授信的申请是需要经过一番细致的审核审批流程,才能决定是否给予个人申请者一个授信以及具体给予多少授信额度。而对于在授信有效期内借款人发生的每笔提款,则可视产品、场景、个人状况和当笔提款额等各方面的情况,预先设置是否还需要专门的单独的对提款发起进行审核审批的流程,而即便是对于授信项下的提款发起依旧需要审核审批,通常其审核审批的流程要比授信本身的审核审批流程来得简单。否则的话,授信项下的贷款与单笔非循环贷款,在对客户提供服务的层面就没有区别了。
关于国内市场授信与循环额度下信贷业务
目前国内市场上,银行机构向自然人个人发放的贷记卡(信用卡),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循环额度项下的信用类信贷产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贷记卡一直是作为一类明显有别于贷款的零售金融产品来予以管理。在这一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不一样的。进一步,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通常是由一个独立于零售业务的部门甚至于一个子公司来运营的。
而反观国内传统意义下的商业银行针对自然人个人的零售信贷业务中,则长期几乎不存在以授信额度为基础的信用类信贷产品。通常授信类的信贷产品,只出现在对公业务和小微业务中,只是少数商业银行才存在授信模式下的但是只是抵押类担保类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产品。
造成这种状况是与在国内市场过去很多年商业银行普遍一直不重视个人信贷业务尤其是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有着很大关系,与商业银行处理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经营性贷款的着眼点一直类似处理对公企业贷款的着眼点有着很大关系,也与要大规模开展小额个人信贷业务需要金融机构实现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管理以及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整体管理架构与之不匹配有着很大关系。
近几年,随着国民大众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并由此带来的国内市场对于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逐步重视,尤其是支持个人消费的信用类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动,为了更为方便地有效率地服务于普通个人客户, 不少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一些新成立的民营银行和消金公司,逐步推出了以线上服务为主的小额循环额度下的可多次提款使用的信用类信贷产品,其带有信用卡产品的某些特征,但管理上依旧是作为贷款产品来对待。
因为是贷款产品,在业务管理上必然是延续了不少传统信贷业务中个人零售贷款产品的处理方式,和信用卡产品的管理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通常是以规定形式直接设置在商业银行的零售信贷业务系统中。仅从信贷的账务管理层面上来看,每个贷款一定是一个独立的贷款账户,对于哪怕是循环额度项下的小额信贷业务,其每笔提款所产生的记录也都为自身一个独立的贷款账户。
与此同时,也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目前也越来越多地开展了更为适合小微企业主个人的额度项下循环贷账户的小额经营性贷款,以方便借款人实现一次授信后续多次续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循环额度本身就对应了一个贷款账户。
关于一代征信中的个人贷款记录
正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一代征信报告中,金融机构是不需要上报贷款产品的授信协议与额度,只是以贷款账户为单位对每笔贷款单独进行征信上报,包括实际上是发生在循环额度项下的多次提款。同样,金融机构所查询到的个人征信报告也是无法反映出某笔贷款记录,究竟是传统的单笔贷款的记录,还是循环额度下的多次提款所对应的记录。在一代征信报告中,只有是对于信用卡产品,才能查到授信额度记录、当前已使用额度和最近六个月平均使用额度的记录等。
一代征信报告中的这个状况,对于金融机构依靠征信报告进行新的贷款申请的审核,在新的形势下逐步带来了不少麻烦。在以前,因为实际上在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小额循环额度下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个人消费贷款几乎就只有个人房屋贷款和个人汽车贷款,而信用卡使用的记录在征信报告中则是统一在每张卡的层面上,所以使用征信报告进行审核比较简单易操作。
然而随着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展了小额循环额度项下的多次提款业务,这就导致了近期在一代征信报告中不断出现单个客户具有几十笔甚至上百笔贷款记录的情形。当然此时金融机构如果是走纯粹线下客户经理人工审核审批的流程,或者已经发展到了具有很强大的机器学习功能来辅助的自动化审批流程,则还是可以在征信报告中分辨出这些超量的小额贷款记录,大概是类似于额度项下的提款记录,并可在审批对策中将其予以综合,从而有别于征信报告中传统贷款记录所对应的审批策略。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市场上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大多数的地方性中小银行,目前都还正在逐步探索实现数字化和开展线上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而同时都尚不具备高大上的自动化审批能力。此时,一代征信报告中对于循环额度项下贷款产品记录的这种处理方式,必然给这些中小银行的进一步探索发展带来不便。
关于二代征信中的个人贷款记录
二代征信报告中引入了授信协议记录,以及将个人贷款记录进一步分大类为非循环贷账户、循环额度下分账户和循环贷账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广大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数字化风控和信贷业务线上化,金融机构可以相对方便地在自动化审批流程中,在策略模型和评分模型中引入更有意义同时又方便解释的征信报告历史贷款记录相关的特征变量。
从大类上讲,首先的确需要区分个人征信报告中的贷款记录项上是否存在授信额度。对于不是授信额度项下的贷款记录,依旧可以按照传统的风险管理逻辑予以处置,而对于具备授信额度的信贷业务记录,尤其是循环额度,正像我们在前文中所阐述的那样,原金融机构给予客户提供授信,就是为了在后续授信有效期内让客户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提款,那么对后续新的进行信贷审批的金融机构来说,与其考虑具体的众多的每一笔贷款记录自身为主要因素,还不如考虑授信额度及其有效期为主要因素来得有价值。
金融机构依靠征信报告进行信贷审批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征信报告中的授信协议信息。对于这类信息,可以按照是否循环额度来予以区分。对于循环额度类授信及其项下贷款产品的记录,所对应的审批策略可以是类似于对于征信报告中信用卡发卡和使用记录所对应的审批策略,包括对于授信额度和已用额度的对策。
同样,对于出现在征信报告中的循环额度下分账户的贷款逾期信息,包括历史逾期信息,尤其是对于小额授信下的记录,合适的运用方法也是更靠向对于征信报告中信用卡记录的运用,并将所有同一授信协议项下的分账户贷款记录予以综合,而区别于征信报告中普通贷款记录的运用方法。
总之,小额循环授信项下的贷款业务,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是与信用卡业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不是与传统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二代征信报告新的记录模式,的确为我们在后续的信贷审批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类新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的征信记录,提供了有效支撑。
【作者简介】老古成都(顾亦明),大数据风控、自动化审批与数字化应用领域资深人士。现为哈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事业部高级顾问,曾在GE消费金融中国数据中心和决策科学实验室、GE消费金融(挪威)风险管理部、澳新银行中国运营服务中心风险模型与数据部、上海农商银行网络金融、征信机构益博睿()和科锐富(CRIF)、数据服务巨头安客诚()等国内外机构担任负责人或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