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款权不能兑换黄金 金融学术前沿:国际货币体系治理与蒙代尔的贡献
3.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主导着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只有少部分学者争辩着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每个国家在传统上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的货币是一种公理。然而蒙代尔在1961年撰写的论文《最优货币区域》中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在什么条件下,一些主权国家可以放弃自己的货币主权而使用一种共同货币是更有利的。蒙代尔并非是无条件支持建立货币联盟的,例如,他认为英法之间建立货币联盟是可行的,但英国和加纳之间则不可行,货币联盟是由成本和代价的,重要的是在何种条件下,货币联盟的收益会高于成本。
“最优货币区”是指最优的单一货币的地理空间使用范围,或者是最优的多个货币的地理空间使用范围,这多个货币的相互汇率不可改变地永久性钉住并且相互之间可以完全自由兑换;这个单一货币或钉住的多个货币对区外的货币自由浮动。
最优货币区的“最优”是根据维持对内和对外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能否实现来定义的。如果一个货币区的成员国在面临冲击造成的外部不平衡时,货币区有充分及时的调节机制,使放弃各自货币的成员国不必依赖于货币区内部汇率变动,就能在维持对外平衡的同时,恢复各自的内部平衡,不产生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由这些国家组成的货币区就是一个“最优货币区”。由对“最优”的经典理解可以看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因放弃汇率和货币政策而产生的宏观经济对内调整方面的成本,即一国加入货币同盟后,该国可能会由于其某些经济结构特征而无法同时实现对内和对外经济平衡,因而往往不得不以国内的通货膨胀或失业为代价,来恢复对外经济平衡。这些“宏观经济对内调整成本”会由于经济体具备了另外一些经济结构特征而降低。这些“另外的经济结构特征”,就成为“最优货币区标准”,例如:
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减少宏观失业成本(蒙代尔最初强调的要点)
Ø成员国相似的外生冲击:高度相似的冲击会减少货币同盟成本
Ø名义工资弹性:遭遇不对称冲击时,调整工资恢复均衡
Ø较高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减少国内居民“货币幻觉”
Ø多样化的产品:稳定外部收支
Ø政治一体化:区域性主导大国
Ø金融一体化和资本可流动性:资本流动抵消冲击和持有跨国资产减少风险
Ø相近的通货膨胀率:长时间相近的通货膨胀率会使得贸易条件稳定
Ø财政一体化:超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
关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蒙代尔与弗里德曼有过一些争论。弗里德曼认为,只要抛弃固定汇率,各国采取浮动汇率,各国汇率会自动迈向均衡水平,各国不需要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对黄金和美元的需求就会变为0。但蒙代尔认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容忍汇率自由浮动,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接受汇率自由浮动的风险,一旦固定汇率制度被摧毁,各国会千方百计地干预外汇市场,从而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
在后来的辩论中,蒙代尔又指出,不应该辩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劣,而是在某个具体的例子或环境中是使用固定汇率制会更好,还是使用浮动汇率制会更好,且又应该如何作出决策。蒙代尔反驳了一个普遍的观念,即浮动汇率制相比固定汇率制,是一种更好的调整机制。他认为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并且引导人们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在超主权货币的实践发展上,在二战末期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凯恩斯和当时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怀特都提出了关于超主权的国际货币的方案。“凯恩斯方案”中蕴含了创立超主权货币的设想,由国际清算联盟发行一种国际货币——“班柯()”,作为各国中央银行或财政部之间结算之用。班柯以黄金定值,与黄金之间有固定的比价,但国际货币联盟可以调整其价值。各国货币按一定的比价与班柯建立固定汇率,这个汇率是可以调整的,但不能单方面进行竞争性的货币贬值,改变汇率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需经过国际清算联盟的允许。怀特方案主要内容为:基金组织由执行董事会管理,发行一种名为“尤尼它”(Unita)的国际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其含金量为137格令,相当于10美元。尤尼它可以兑换为黄金,也可以在会员国之间相互转移;同时,各国也要规定各自货币与尤尼它的法定平价;各国的货币平价一经确定,未经基金组织的同意不得任意变动。
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与金融往来日益频繁,但黄金增量有限,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流动性不足的缺陷,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新的储备资产以弥补美元储备资产的不足。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美元开始泛滥,各国美元储备资产不断增加,美元贬值风险加大,各国需要新的储备资产以避免外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创立特别提款权以增加国际清偿力,解决流动性不足及储备资产价值不稳定的问题。但特别提款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途有限和分配不合理。特别提款权只在官方机构中间使用,不用于非官方的商品或金融的市场交易。另外,它不像黄金储备那样本身具有价值,也不像外汇储备那样以各发行国的实际资源和财富为后盾,它本身无内在价值,是一种单纯依靠IMF机构信用而流通的资产。
超主权货币最成功的案例是欧元。欧元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Ø1957年《罗马条约( of Rome)》
Ø1971年3月,“维尔纳计划”通过
Ø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Ø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 Bank)成立
Ø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
Ø2002年1月1日,经过3年的过渡,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
从1957年开始,伴随着欧洲一体化,欧洲各国都在进行努力,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到90年代,欧元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正式发行。而蒙代尔认为,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的时候正是建立欧元的最好时机,因为那时各国的币值还相对稳定。
4.最优货币区的缺陷
最优货币区理论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定缺陷有待完善。针对最优货币区标准,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批判:
Ø成员国相似的外生冲击:冲击来源与各国内部结构造成外生冲击难以趋同
Ø名义工资弹性:注意区分名义工资刚性和实际工资刚性,前者可能是来源于价格机制的传导,而后者可能来源于当地工会的斗争
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Ø较高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容易造成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客观现实
Ø多样化的产品:多样化的产品与较高贸易开放程度矛盾
Ø各个标准事前条件可能在事后得到强化:各国在组成最优货币区之前比较相似的标准在建立最优货币区之后进一步趋同,成为其他国家加入该货币区的障碍
此外,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它假设名义工资刚性和“货币幻觉”,认可菲利普斯曲线存在,进而得出加入货币同盟、放弃货币和汇率政策独立性,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宏观经济对内调整的成本。这些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认识与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实际情况变化相适应。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和得到广泛认同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于货币同盟的念头是敌视的。世界经济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重新界定了被凯恩斯主义强调的货币同盟的宏观经济调整成本,使货币同盟的形成向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些新的分析立场,应该引起理论和政策界的足够重视。
其次,最优货币区理论关注的是由不对称冲击带来的货币同盟的宏观调整成本,这仅仅是货币同盟成本的一个方面,它并未考虑货币同盟形成的其他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对货币同盟的收益分析局限在交易成本节约方面,对其他的收益分析不充分。在确定“最优货币区”时,综合成本收益分析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地区可能用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衡量,非常不符合实行货币同盟的条件,但在其他方面收益(如宏观经济更稳定、单一货币的投资和增长正效应、减少国际储备需求等等)的推动下,该地区仍然能成功形成货币同盟。
除理论上的批判之外,最优货币区在实践上也面临挑战,例如欧债危机的发生。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以下简称“PIIGS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在2010年时,欧洲五国的失业率上升,希腊的失业率一度达到了30%。
图六:欧洲五国失业率
Work
2020- of Oslo
PhD
The Group
on (ESG )
2016-2019
and with -China .
2011-2016 Det (DNV)
and Asia (Based in from 2014-2016)
, Risk ( 2011 –April 2014)
2002-2010 BI
of (2009-10)
of , MBA (2007-08)
of , BI and Fudan of joint MBA (2002-07)
2000-2002 , Fudan ,
2012年11月至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进行访问。
195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槟城,1978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他也是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项目、外国政策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东亚项目主任。他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东亚(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经济问题、国际金融构建、经济增长和汇率经济。他已在专业经济期刊上发表了 1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他1985年2月发表在《国际经济学杂志》的论文“理性预期下汇率决定的货币方法:美元-马克案例”在2000年被誉为《国际经济学杂志》30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5篇论文之一。
胡永泰教授为许多国家的政府提供宏观经济、外汇管理、国有企业重组、贸易问题和金融部门发展方面的建议。他是中国财政部顾问小组成员,帮助设计了 1994年1月中国实施的税收和汇率改革;在1997-98年间,胡永泰担任美国财政部特殊顾问,负责包括随财政部长罗伯特 • 鲁宾访华及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在香港的年会。从2002-2005年,他是联合国千年项目东亚经济特殊顾问。在2005年7月,他被任命为马来西亚首相国际顾问小组成员。
200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戴维斯授予胡永泰杰出学者公共服务奖,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局任命他为杰出ISIS研究员。胡永泰教授还担任《亚洲经济文集》、《中国经济与商学研究》的编辑,以及《规划经济学》、《亚洲经济》的协作编辑。他同时担任多种学术期刊的顾问。2011年10月,胡永泰教授正式受聘为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参与经济学院和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拟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