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文章封面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0届毕业生袁欣彤发表Nature封面文章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of by SEI 的研究论文,并被遴选为封面论文。 该文章第一作者化工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袁欣彤,师从巩金龙教授。
袁欣彤致力于电催化CO2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和性能研究。在导师巩金龙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她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发了厚度和合金程度可控的Pd@PdAu核壳结构催化剂,以及CuO颗粒负载在层状硅酸铜上的催化剂用于CO2还原反应机理的探究和性能提升,相关工作分别在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
在校期间,袁欣彤曾先后获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天津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硕士毕业后,袁欣彤决定继续深造,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她提到,之所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勇气和追求科研梦想的决心,离不开巩金龙教授团队扎实科研训练打下的基础,以及巩金龙教授一直以来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巩老师开阔的科研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激励着她在科研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再接再厉。
▲ 巩金龙教授与袁欣彤合影
做有意义的科研,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在科研追梦的路上,愿我们都能保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注重学术的客观与严谨,不断追求真理。
愿我们都能知行合一,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袁欣彤
审稿人在审阅该文章时,给出如下评价:
Yuan等人报道,在一定条件下,超高电流密度可导致锂沉积在四种不同电解质中的非支化生长成菱形十二面体。他们的发现与我们对锂电沉积的传统认识形成鲜明对比,并为从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形成中解耦时,获得对锂沉积形态的基本理解开辟了新的范式。
主编寄语:
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电解质和电流收集器会导致锂金属电池中沉积的锂的不同形态,包括危险的枝晶。因此,当作者揭示,如果锂沉积得足够快,它总是会以非树突的菱形十二面体的形式生长,而不管电解质和集流器是什么。我鼓励利用这些新的基础知识,来设计更好的电池。——Yohan Dall ',《自然》杂志副主编
也许,正应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锂金属电池要想充电来得快,还得沉积得足够快。